皇帝朱元璋得知后,或许是念及往昔的情分,或许是出于某种政治考量,派遣使者护送刘伯温踏上了归乡之路。
刘伯温在使者的陪伴下,拖着孱弱的身躯,一路颠簸,终于回到了那片熟悉的故土。
然而,家乡的山水并未给他带来预期的慰藉,回到家中不久,他便在忧愤交加的复杂情绪中,带着无尽的遗憾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五岁。
刘伯温,这位在元末明初的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谋略过人的一代奇人,就此画上了生命的句号,被安葬于青田武阳夏山,从此长眠于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之下。
据说,刘伯温在临终之前,仿若真的拥有洞察未来的神秘能力,对即将发生的事情了如指掌。他目光深邃,神色平静,曾预言胡惟庸必将因多行不义而走向衰败,而那时明太祖定会幡然醒悟,为自己平反昭雪。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特意留下一封密奏,郑重其事地交给儿子,语重心长地叮嘱他,务必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将此奏呈到皇帝面前。
时光悠悠流转,仿若命运的齿轮按照刘伯温所预言的轨迹缓缓转动,五年之后,胡惟庸果然因谋反等诸多罪行暴露,身败名裂,被皇帝下令严惩,其势力瞬间土崩瓦解。
又过了十年,历史再次验证了刘伯温的预言,他终于得到了平反。
明太祖为了表达对他的追思与补偿,赐予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珍贵的凭证免一次死罪,这也算是对刘伯温这位曾经为明朝立下汗马功劳的臣子的一种迟来的慰藉,让他的在天之灵得以些许安息。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一晃139年悄然过去,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朝廷为了表彰刘伯温的卓越功勋,追赠他为太师,赐予谥号文成,自此,后人便常常尊称他为刘文成,也有人称之为刘太师。
1948年,历史的进程再次留下独特的印记,一座新县——文成县析置而成,县名正是为了永久纪念这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璀璨光芒的传奇人物刘基,让他的名字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世代传承,永不磨灭。
可见,刘伯温,他绝非仅仅是一位在谋略上出类拔萃、能在乱世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师,更是一位在学术领域造诣深厚、在文学创作上才华横溢的著名学者和文人。他的一生,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充满了传奇色彩,且著作颇丰,流传于世的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其中,那部代表作《郁离子》,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妙的文学笔触,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思想长河与浩瀚无垠的文学星空中,稳稳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一席之地,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启迪着后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