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以为多开些科目没什么,但不能所有的科目都入仕,取仕要设定哪几科必须过关。”
房玄龄也不知道李泰想列多少科目,但科目若多了起来,就必须得分个主次才行。
“以谱牒为凭入科场,显然不公,但所有人都可以入科场,也不甚妥当,有些地方路途遥远,也没什么人才,何必瞎折腾?就划定几个地域必须参加科举即可。”
李泰一听这话,眉头便皱了起来,我要开科举就是给全天下的读书人,开出一条功名之路,你划定几个区域?
住在京城的可以参加,住在偏远地区就不可以参加,那叫公平吗?而且这个区域一划,必然是把世家贵族所在的地方全划进去了,穷人区就别指望了。
这样的话,那科举的意义何在呢?这跟拿谱牒入科场几乎是一个意思,只是看起来貌似公平了一丢丢,其实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李泰心里不赞同,嘴上没有说一个字的反对,依旧是“嗯嗯”的点着头。他发现附和魏征和房玄龄的人偏多,看来他们说的方法更易行。
不过他们的说法,李泰总觉得不够满意,这不就是一种妥协吗?李泰当然不愿意做出这么大的让步,不过他没吭声。
没什么其他的事,李世民就让大家先散了,只留下了魏征和房玄龄。李泰感觉很高兴,这回可以畅所欲言的好好讨论一番了。
李泰还没有开口说话,房玄龄就笑吟吟的问道:“太子殿下套过马吗?”
李泰摇了摇头,诚实的回答道:“没有。”
“套马的套子必须要松,松到让马觉得这套子对它而言毫无作用,甚至松到让马看不到套子在哪儿,套上以后才慢慢收紧,而不是一开始就把一个尺寸合适的套子硬往马脖子上套。”
李泰点了点头,露出了舒心的笑容,这个道理容易懂,这不就是温水煮青蛙嘛。
“我懂了,先划出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准考地域,尽量少甚至不录用非世家人才,先让科举选拔人才成为制度,然后再逐步扩大准考地域,增加庶族的录取率,庶族进士多起来,站稳了脚,那时便可以彻底取消察举制了。”
“太子果然机敏过人。”魏征满意的点了点头,很是羡慕的看了房玄龄一眼,又对李泰说道。
“你的主张很好,但是举国上下若只有你一个人是对的,切记不要坚持正确的路,要跟着潮流走,并且适当的引导潮流走,要拐大弯,不要拐急弯。”
“哦”李泰顿时豁然开朗,急忙拱手一揖:“多谢魏公指教。”
聊了一会儿,魏征和房玄龄也走了,李泰回到东宫,就接到了一封信,拆开一看是房遗月写的一首乐府诗《昔昔盐》。
不复垂柳绿,落霞与天齐。秋水逐波涨,桃李下成蹊。
今朝国公女,他日太子妻。眉间多心事,待嫁倚空闺。
俄尔忽轻笑,金丝雀鸟啼。群星皆渐隐,一月偏流低。
楼头千里雁,枕上五更鸡。不觉风带雨,吹落燕梁泥。
秋冬又春夏,南北复东西。从君于归后,鞍鞯伴马蹄。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