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大儒朱熹干脆把荀子归入了法家,认为“荀卿则全是申韩法家”。
要知道,在程朱理学统治的世界里,朱熹的评价是最大的权威,没有人敢反驳。
然而,孟子被推崇也有着政治的原因。他所提出的“宪政”思想原则上是有可能被开明君主所接受的一种思想方式。
并且他还提及重视个人伦理修养,这也完全可以为统治者利用,使之有效地转化为对帝王的约束,也就是所谓的封建礼教。
由此可见,荀子被抨击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以性恶论为主的学说,不符合宋代理学的政治需要。
荀子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成分。加上韩非和李斯两位法家弟子,其儒家身份的正统性才为受理学家批评。
荀子在宋代理学家的抨击下地位才跌落谷底,直到清代,随着儒家礼教主义的兴起,荀子的思想才再一次受到重视。
荀子的思想为何极具争议?
与孟子相比,荀子更具现实主义。荀学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在《荀子·非十二子》一书中,荀子对包括孟子在内的各家思想都有所批评。
但荀子唯独崇拜孔子的思想,荀子也一直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理论。
荀子思想的争议首当其冲就是在人性论的问题上:
孟子:明确宣扬人性本善,认为人人都有良知、良能,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
荀子:批评孟子“性善论”,认为人性本恶,生来便有生、死、好、利的欲望。后来之所以为善,是后天人为改造的结果。因此,他提倡国家更应该注重教化,用法律来约束民众。现如今大家对社会道德一定程度的失望,其实也能看出荀子思想更具有现实意义。
他们二人虽然观点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达到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人生理想,实现大同社会。
其次,在价值取向的问题上:
孔孟:都提倡重义而轻利,当义与利产生矛盾时,要以义制利,绝不能见利忘义。比如孟子的这段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荀子:并不排斥“利”,他将义和利同时摆在了桌面上,主张调和义利。他说:“在好利恶害这一点上,君子和小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即使是尧舜这样的贤君,也不能除去民众对私利的欲望;即使是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也不能去掉民众对道义的追求。”简单理解就是,人人都有对自己利益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