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 第二百七十五章 一怒而天下惊

第二百七十五章 一怒而天下惊(3 / 3)

到了魏晋政权交替,曹氏和司马氏殊死斗争,被害的就有何晏、嵇康、夏侯玄等人。到了两晋,政治环境不断恶化,以至于名士少有善终。比如竹林七贤之首嵇康之死,更是引起了无数魏晋名士的恐慌。

因此,对于当年的魏晋风度,也许大师的总评是最客观的:这是一次苦难现实之下的精神超脱,是难得的脱离了儒家死板体系下对自我的探索。躺平,也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魏晋风度”。

躺平这个词语,指的是一些年轻人选择放弃奋斗,不再追求高收入、高消费、高房价的生活,而是满足于最低的生存标准,无欲无求,不为社会期待所束缚。

如同魏晋名士一样,魏晋风度式的躺平哲学,是当时很多名士所选择和追求的。

这是他们洁身自好的最好途径,既表露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又比较安全,也符合老庄思想,反对功利的价值观。他们向往着乌托邦式的桃花源:无君无臣,自耕自织,无忧无虑。

他们如同现在很多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一样,最初都对未来充满热情。然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躺平,其根本原因无非是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和无奈的反应,也是对过度竞争和内卷化的抵制和反抗。

而面对这种现象,其实更需要倾听和理解年轻人的诉求,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说教。奋斗与躺平并不一定是截然对立的,它们反而可以相互促进。

只是在生活方式上,我们不必攀比物质的享受与追求,也不用因为羡慕别人的生活而焦虑。所以,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古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过好当下,活出自我。躺平,又何尝不是一桩美事呢?

【一口气看完战国时期合纵先去,纵横家公孙衍历史小知识战国】

他是战国时代和张仪齐名的顶级纵横家,一怒而诸侯惧。他还是秦国崛起之路上的功臣,最终却走上了反秦之路。他一生传奇,却被埋没和低估。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被低估的纵横家——公孙衍。

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然而,他的名气远不及苏秦和张仪,但在历史上,他却是一位被低估的人物。

根据《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人们通常认为苏秦和张仪互为政敌,一纵一横,是合纵连横的先驱。

但据出土的帛书史料《战国纵横家书》记载,苏秦死于公元前284年,而张仪死于公元前310年,苏秦比张仪晚死26年。

有学者考证认为,张仪在前,苏秦在后。当张仪在秦国任相国时,苏秦还是未登上政坛的年轻人,根本未与张仪有过交集。因此,张仪的真正对手其实是公孙衍,而公孙衍才是合纵策略的真正尝试者。

孟子曾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这足以说明公孙衍在当时与张仪齐名,影响力巨大。然而,由于史料留存较少,公孙衍的事迹被低估和埋没。

公孙衍出身于魏国,很早就担任魏国将领,曾任魏国的“西守”,韩非子称其为“天下之善将”。由此推测,“西守”大概相当于魏国武将之首,公孙衍也因此闻名列国。

不久后,公孙衍离开魏国,前往秦国为官。公元前333年,秦惠文王任命公孙衍为大良造,这是秦国当时最高级别的职位。

历经两年,公孙衍在雕阴之战中大败魏国,俘虏魏将龙贾,斩首八万。这一系列战争被称为“第五次河西之战”,至此,秦国完全掌握了河西天险,控制了东出中原的要道。

魏国则逐渐沦为二流国家,再也无法与秦国抗衡。秦国开始崛起,拥有了东进中原、一统天下的基础。由此可见,公孙衍对秦国的功绩卓著。

然而,随着秦国设立相邦,原本功绩卓著的公孙衍本以为稳操胜券,但张仪入秦后获得秦惠文王赏识,担任了秦国首任相邦。在张仪的排挤下,公孙衍失望地回到魏国,从此开启了与秦国对抗之路。</p>

最新小说: 红楼之如画江山 诸天武侠:从全真开始 柯学:混在蜡笔小新的假酒 夜玄周幼薇 剑修宗门里的箭修 重生后,被倒追很正常吧 1983:从分田到户开始 盛唐华章 十代掌门 我以机缘觅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