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张巡参加科举,考中进士。按照古代仕途发展,张巡原本可以在文官的道路上大展宏图,施展自己的抱负。然而,也因为他刚正不阿的性子,导致仕途不顺,一直在县令职位上徘徊。当时,宰相杨国忠权倾朝野,许多官员为了个人发展,纷纷巴结贿赂杨国忠。于是,有人劝张巡走杨国忠的门路,拍拍马屁,说不定职务能往上走走。但张巡痛恨杨国忠擅权乱政,不肯与其同流合污。即便如此,他仍然在基层兢兢业业地做事,惩治土豪,拒绝腐败,造福一方百姓。
所有人都包括张巡自己,可能也认为他会像现在这样度过余生。但历史的发展从来都是不可预测的。正是张巡的这份刚正不阿,决定了他一生命运的走向。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带领叛军势如破竹,唐朝盛景不再。面对叛军的攻击,部分唐军望风而降。
当时张巡的顶头上司令狐潮、杨万丹也不例外,并且还逼迫张巡跟他一起投降。然而,这让一心为唐的张巡极为愤怒。
于是,他集结上千人马,起兵抵抗安史叛军。自此,张巡开始了他轰轰烈烈的军事生涯,而他的这段生涯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保卫雍丘
雍丘保卫战是张巡声名鹊起的一战,但也充满了艰辛。当时,张巡手里只有1000来人,而叛军拥有精锐骑兵,人数众多。
于是,张巡整合各路人马,凭借雍丘城池抵御叛军。然而,雍丘城内的唐军总共不过3000余人,而叛军则有15000人。
在张巡的指挥下,唐军以伤亡1000人的代价,累计杀伤对方近万人,堪称战绩辉煌。叛军不得已短暂退兵。
不久之后,叛军卷土重来。此时,雍丘城北只剩下2000守军,而对手则有4万人。面对如此悬殊的实力差距,张巡毫不畏惧。
他身先士卒,趁着夜深人静之时,出其不意地杀向叛军阵中。敌军虽然人多,但事出突然,张巡这种不要命的打法使得叛军顿时大乱,只能后撤。
双方就这样对峙了60多天,经历了大小300余战。张巡和将士们一样,无论吃饭还是睡觉,都不懈怠。身上受了伤,随便包扎一下就再度投入战斗。
其顽强的斗志令叛军无不胆寒。区区弹丸之地的雍丘,怎么都打不下来,这让叛军无比郁闷。
恰好此时长安失守,叛军写信给张巡劝降。而守军将领中有6人也认为敌我悬殊,且皇帝说不定早就死了,于是都劝张巡投降。
张巡表面上装作答应,第二天却将这6人斩首示众,以此表明宁死不降的决心。此举也让其内部更加团结。
随着叛军不断攻城,城里的箭用完了,张巡巧出妙计,令士兵捆草人千余,穿上黑衣,夜间放下城去。叛军发觉后争相放箭,当叛军发现是草人时,唐军已得箭数十万只。
张巡用自己的军事谋略上演了一出“草人借箭”。最终,张巡面对叛军数万之众的进攻,以区区数千之众,终于将其击退,保住了雍丘。
雍丘之战作为古代城邑保卫战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也使得张巡本人声名大振。
第二阶段:睢阳之战
最初,张巡在雍丘城抵抗。然而,像张巡这样有勇有谋、意志坚定的守将实在是太少了。周围城池已陆续扛不住对方的进攻,不断沦陷。
眼看雍丘就要成为一座孤岛。后来,收到睢阳太守许远的求助后,经过地形研判,张巡选择前往睢阳城,与许远共同守城。至此,冷兵器时代最为惨烈、同时亦是最出色的睢阳保卫战开始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