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成也回纥,败也回纥。唐太宗特赐的免死铁券,反而成了催命符。不出仆固怀恩所料,这件事后来成为他被人猜忌诋毁的开端。
随着安史之乱的平定,“兔死狗烹”的戏码开始上演。郭子仪与李光弼或遭排挤,或被冷落,兵部尚书来瑱则惨遭宦官诬陷,被唐代宗刺死。
当时,河东节度使辛云京一直对回纥十分反感,因此对仆固怀恩也没有好感。于是,辛云京和宦官骆奉先联手诬陷仆固怀恩谋反。
仆固怀恩也与他们打起笔墨官司,上书朝廷指责二人陷害忠良。然而,面对双方的矛盾,唐代宗不去细查,反而一味和稀泥,这让仆固怀恩十分寒心。
仆固怀恩担心自己步文种、伍子胥后尘,于是进宫上书陈述自己过往的功劳。他自认为天地可鉴,然而唐代宗却并不理会。
此时,仆固怀恩的内心充满了委屈。之后,唐代宗派宰相为特使前往安抚他。见到特使,仆固怀恩如同受屈的孩子见到亲人,抱着特使的大腿,嚎啕大哭,答应随其回京。
然而,手下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与朝廷的嫌隙已成,只恐有去无回,来瑱之死就是最好的警钟。万般无奈之下,仆固怀恩一横心,起兵反叛。
当仆固怀恩反叛的消息传入京师,朝野震动。由于仆固父子所率的朔方将士均为郭子仪旧部,朝廷于是起用郭子仪前去平叛。
这招釜底抽薪之计果然立竿见影,郭子仪的旧部见到老长官,纷纷归顺。此时,仆固怀恩的儿子仆固瑒因战事不利,恼羞成怒,鞭打偏将,引发众怒,被部下斩杀。
仆固怀恩的母亲得知消息后,老太太原本就反对仆固怀恩谋反,这次更是气得拿着刀满院子追他,嘴里喊着“无为国家杀死贼”。
面对母亲的不理解,仆固怀恩只能狼狈逃出。后来,他的母亲投降了唐朝,皇帝给予了优厚待遇,为其养老送终。
面对自己无端的冤屈,儿子战死,母亲又与自己决裂,仆固怀恩内心的愤懑可想而知。
然而,这一切都是拜皇帝所赐,他也知道自己已经踏上了一条不归路,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于是,仆固怀恩联合回纥、吐蕃等,率领数十万大军直逼长安。
此时,唐朝面临着安史之乱后又一次重大危机。幸好郭子仪挺身而出,劝阻回纥,形势才稍稍缓和。
然而,紧接着又发生了一件大事:仆固怀恩在前往长安的路上暴毙而死。就这样,一代名将就此陨落,令人唏嘘感叹。
纵观仆固怀恩的一生,他既是功臣,又是叛臣,充满了悲情色彩。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出于维护皇权的目的,将其列入叛臣传中,显然并不客观。
在那个时代,名将如李光弼也因宦官谗言而不愿出兵勤王,最终忧郁而死。有道是“兔死狗烹”,在那个时代,仆固怀恩别无选择。
对于他来说,有必要为了这样愚蠢而不公正的忠诚付出生命的代价吗?仆固怀恩的答案是“没必要”。
在皇权至上的年代,皇帝的意志似乎必须遵从,然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并不是理所应当的准则。
孟子曾说:“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一直以来,圣人所推崇的君臣之道是相互成就的关系,而非后世权学家所塑造的奴才般的关系。
对于仆固怀恩而言,满门忠烈却被“兔死狗烹”,连最后一份清白都无法保全。这是他的悲剧,也是大唐由盛转衰的悲剧。
——“被那些人逼的啊。”
——“都是王忠嗣带出来的,可惜啊。”
——“对,还有哥舒翰,都算是王忠嗣的小弟。”
——“错了,应该是李光弼第一,郭子仪第二,都是战功赫赫的功臣。”
——“王仙芝也很猛啊,记得也是王忠嗣的小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