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 第三百一十三章 天下谁人不识君

第三百一十三章 天下谁人不识君(3 / 3)

然而,在高适青云直上的重要关头,命运却给他出了一道难题。好友李白因受永王案牵连被捕入狱,李白的夫人向高适请求帮忙,但高适却选择了袖手旁观。

这一行为成为了后人抨击他的一个污点,也让他与李白从此形同陌路。但我们不妨换位思考,当时李白犯的是谋反罪,唐肃宗连亲弟弟永王都能杀掉。

高适若贸然相救,很可能会搭上自己的前程,甚至性命。他一生坎坷,好不容易才迎来建功立业的机会,实在输不起。

不过,高适虽然对李白的求救没有回应,但他对杜甫却关怀备至。

杜甫晚年在成都穷困潦倒,高适出任蜀州刺史和剑南节度使期间,多次前往杜甫草堂拜访,并及时为杜甫提供经济帮助,帮他度过了艰难的时光。

广德二年,高适迁任刑部侍郎,晋封渤海县侯,成为唐朝第一个因军功封侯的诗人。公元765年,高适去世,享年72岁,还被追赠为礼部尚书。

纵观高适的一生,仿佛也在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或许充满坎坷,但永远不要轻易放弃。

【唐朝第一大牛人,别人不敢做的事,他做了,别人不看好的事,他也做了历史小知识唐朝】

他是文采斐然的硬汉,仅凭一张嘴就能把皇帝怼到吐血,把叛军说得低头认输。为了在骂战中占据上风,他还专门写了一篇祭文。

他也是古今成语第一人,一生创造了331个成语,人称“成语之王”,而他的多篇散文更是如今的经典之作。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昌黎先生韩愈。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韩愈的一生,我想应该是北宋理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而韩愈全都做到了。

唐太宗大历三年,韩愈降生于河阳的一个官宦世家。本应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贵公子,却命运多舛。3岁时父母双亡,他只能跟随兄长生活。

可惜13岁那年,兄长韩会也病逝了,韩愈只能跟随寡嫂郑回乡。此后,为躲避战乱,他们又前往江南宣州。生活的苦难并没有磨灭韩愈的志向,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通过科举入仕改变命运的决心。

从20岁到22岁,韩愈前后三次参加科举,均名落孙山。但他并未气馁,继续苦读,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贞元八年,25岁的韩愈终于进士及第,迎来人生的转机。

本以为苦尽甘来,可命运似乎还在和他开玩笑。在唐朝,考中进士只是踏入仕途的第一步,考生还需通过吏部的博学宏词考试。韩愈三次冲击该考试,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韩愈为了生计,不得不投身幕府,成为地方节度使的幕僚,但他的才华并未得到赏识。

在郁郁不得志中,他写下了千古名篇《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后来辗转近10年,35岁的韩愈才终于通过考试,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其实就相当于咱们现在的大学讲师。

可惜当时唐朝社会流行“读书无用论”,学生懒得问,老师懒得教,大家都在摆烂。韩愈看不惯这种现象,就写下了传世名篇《师说》。在文中,韩愈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而且他还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这种前卫的观点瞬间引得大批人跑来要当他的弟子,其中就有“诗鬼”李贺,还有写下“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的贾岛以及谢敏农的李绅。这也为韩愈后面倡导古文运动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p>

最新小说: 1983:从分田到户开始 盛唐华章 十代掌门 我以机缘觅长生 诸天影视剧变 造物主之柱 我的兵种无限进化 离谱!你萌系灵植比龙系还猛? 哥这么帅,谁能想到是尸王啊 重生六零,彪悍军嫂勇闯雪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