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他继续西进,进攻黑衣大食国的国都巴格达,期间攻克三百余城,最终灭亡了有着五百余年历史的阿巴斯王朝。在征服沙特一带时,郭侃识破了当地将领假意投降的计策,成功击败敌军,拿下一百八十五座城市。随后,他又率军渡海进攻埃及等地,取得了显著战果。
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后,郭侃被任命为尚书,他提出陈建国后驻都城、立行台、兴学校等二十五策,以及平送的策略,这些建议被忽必烈接受并逐步实施。由此可见,小说中郭靖跟随成吉思汗西征的情节与历史上郭侃的经历相呼应,郭侃勇猛善战和智谋过人的特质也被金庸融入到了郭靖这一角色。
尽管小说中郭靖最终选择回归南宋,与历史上的郭侃有所不同,但他们的精神内核却几乎一致。
襄阳是中原地区的军事重镇。北方大军若能占领襄阳,便可顺江而下,威胁南宋的都城临安。郭靖镇守襄阳是小说中的重要情节,但在历史上镇守襄阳的将领并非郭靖,而是大将吕文德和吕文焕兄弟。吕文德长期活跃于抗蒙前线,与蒙古军队作战长达三十余年,多次成功击退蒙古军。
1237年,他率军支援安丰,成功解围;1242年,率领三千人的突击部队进攻蒙古人占领的汴梁城;又分别在1244年和1248年成功解围寿春和蕲州,并赶走了围攻的蒙古军队
。之后,吕文德开始镇守襄阳,凭借家族力量组建起了一支强大的吕家军,在襄阳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吕文德在镇守襄阳期间犯下了重大战略失误:他允许蒙古军在樊城外设立市场,结果被蒙古利用,成为修建堡垒的掩护,最终导致襄阳的粮道被切断,这对襄阳的防御产生了严重影响。吕文焕早年跟随吕文德与蒙古作战,屡建战功,曾被封为中梁大夫。
1267年,他正式接手襄阳的防御任务。在长达六年的襄阳防御战中,他多次出击,试图打破蒙古军队的包围。
他曾率领万余骑兵和百余艘兵船前去袭击襄阳西北的蒙军万山堡造船基地,但不幸被蒙军打败。
后来,襄阳城无法与外界联系,吕文焕多次求援无果,他在成为孤城之后仍然坚守,展现了极高的责任感和忠诚度。
不过,由于形势所迫,最终在襄阳失守之后,吕文焕投降了元朝。尽管其投降行为在历史上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他在襄阳保卫战中的顽强抵抗。而吕氏兄弟镇守襄阳的事迹,其实就是小说中郭靖镇守襄阳情节的灵感来源。
郭靖身上还体现了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这些主要来自于张顺和张贵两兄弟。在襄阳被蒙古围攻的第五年,他们兄弟二人临危受命,带领三千民兵组成敢死队。在汉水水位大涨之际,率领船队从水路强行突入敌军重围,最终历经多次激战抵达襄阳城下。
只是张顺在战斗中不幸遇难,他的遗体被发现时,仍保持着怒目圆睁、英勇不屈的姿态。
张贵送去急需的物资和补给后,曾计划联络郢州的守将范文虎,约定南北夹击敌军,打通襄阳外围的交通线。然而由于范文虎未能如约接应,导致张贵在突围过程中被元军俘虏,最终不屈就义。
在《倚天屠龙记》中,也提到郭靖在襄阳破城时殉难的情节,这是金庸先生为郭靖这一角色安排的悲壮结局,彰显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气概。
通过郭靖这一角色,金庸先生讲述了六位历史人物的传奇事迹,将他们的精神和特质融入到一个虚构的人物中,使其成为了一个经典的武侠英雄形象。
——“那黄蓉,郭芙和郭襄都是谁?”
——“这还要问啊,肯定是虚构的啊,小说肯定要有虚构的成分啊。”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