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在原轨迹中,那可是:于禁=张辽>孙权>江东诸将。
换而言之,于禁大于江东诸将,一个不等式秒了。
想到这里,收了这份军报的李基脸上非但没有任何的愁容,反而露出了一抹多了几分揶揄的笑容。
一旁的司马懿见状,上前问道。“老师,莫非是有喜报传回”
“那倒不是,乃是徐文向的攻势受挫,被于禁挡在了淳于城下。”
李基简单道了一句,干脆又将军报递给了诸葛亮与司马懿看了一遍。
如今,总揽北伐诸事的李基自然是无暇处理许多军中琐碎文书,大多都是由诸葛亮代劳,且处理得也可谓是井井有条。
司马懿则是负责着包括锦衣司在内的一应军报、情报等的梳理处理,也可谓是左膀右臂。
待诸葛亮结合着军报,结合地图进行了一番梳理后,微微皱眉道。
“淳于城不破,大军便难越过汶水往攻治所都昌。”
司马懿闻言,不以为然地说道。“孔明何需忧心,丞相发笑,必是胸有成竹。”
这一唱一和的,李基反倒是被这两门生给架了起来。
发笑就不能是想起什么高兴的事情吗
只是,有时李基也是颇感无奈。
随着地位与威望越高,李基的一举一动在旁人眼中不免得总是别有深意地进行解读。
这也是为何李基如今除了呆在家中,反倒只有在刘关张面前才能彻底放下架子,无须有太多的顾忌。
当然,话虽如此,李基的神色恢复了平日的沉稳淡然之余,转而开口问道。
“若孔明与仲达为北伐统帅,当下该如何抉择”
顿时,诸葛亮与司马懿微微一怔,然后分别陷入到了深思。
这看似随口的考究之言,听在诸葛亮与司马懿的耳中,却是不得不万分专注小心应对的问题。
过了李基不急不缓地饮了一杯茶的功夫,诸葛亮见司马懿仍没有率先开口的意思,便主动开口道。
“弟子愚见,北伐之师乃是王师,攻城为次,夺势为主,如此方能使人人皆知北伐之师不可当之,魏赵伪政人心离散,失道寡助。”
“因此,淳于城纵使遇阻,亦当再发一师多造声势另取路径,如此既能为卫将军等奇兵掩护,亦能以兵力之长攻敌之短,使曹仁深感四处失火,不知该顾及何处。”
李基听罢,微微颔首。
诸葛亮之策,无疑是一道堂堂正正的王道之策。
既为攻城,也为攻心,奇正相合,又将兵力的优势尽可能地发挥了出来。
淳于城是阻碍北上治所都昌的必经之路不假,但这条必经之路却是需要加上“最短以及最适合”的行军路线这个前提条件。
若是不惜多绕路拉长战线,大可还能沿从北海郡往东的东莱郡再发一师,绕过都昌南侧以淳于城与汶水为中心的屏障,继而从侧翼攻取都昌城。
如此一来,曹仁必须得继续从捉襟见肘的兵力中继续分兵设法阻拦,这也将大大缓解其余偏师的压力。
而一旦都昌城被攻,淳于城即便依然坚守,意义也是不大,自然就不得不弃城退守都昌,以保治所都昌不失。
旋即,李基又看向了司马懿。
司马懿拱手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