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分钟后,投映著巨大星图的指挥室內,正位於控制台前的少校背对著屏幕,望著眼前的辛莱莱等人,右手轻轻推了推鼻樑上的圆框眼镜,微笑著询问道,其脸上的神情,跟指挥战爭时的那个狂热战爭信徒简直判若两人。
“嘛这次倒是没什么想问的了,反正就是需要我们跟著舰队一块儿出征,找到那颗打算当做2號据点来用的星球,宰掉里面的深渊生物的同时保护好深渊压制装置,没错吧”
“bgo!兰迪阁下理解的很快嘛!”
一旁的兰迪摊了摊手,隨口说道,而少校闻言,则是打了个响指,另一手按在圆框眼镜上,异常满意地半笑道:
“没错,各位要做的事情就是这样,如同钉子一样狠狠地扎进敌人的腹部,撕开它们的血肉,再由我们將战爭与毁灭带给它们,这就是这次行动的本质!”
充满残暴与血腥感的描述落下,而在场包括辛莱莱在內的等人对此只是微微頷首,並未多说什么。
出征。
跟据点的守卫不同,如果说守卫战只是让身为论外级梯队的他们临时s一下那些將在第二阶段抵达这里的超顶尖梯队契约者们的任务的话,那么跟隨军团舰队前往深渊中攻占星球跟世界,將其抢夺为自身据点这件事,就是真正意义上只有身为论外级梯队的他们才能隨行的高危任务了。
至於为何非得直接深入深渊中攻占世界,而不是等深渊净化装置將元素隔层的版图扩张到足以將目標世界囊括进来时再进行占据,这里面就涉及到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效率跟资源。
利用深渊净化装置,將星界这边的版图呈球形一路往外全方位地推进过去,这个提议看似很美好跟稳妥,但稍微有点数学常识的情况就能想明白,在深渊净化装置的净化速率不变的情况下以球面朝外部进行扩张,越到后面消耗的资源数量与时间成本就越不跟战线的最大推进距离成正比。
因此,为了以最优的效率收復那些失落在深渊当中的世界跟星界版图,远征中採用的基本都是他们在初次作战会议上就已经了解过的尖刀式扩张法。
简单来讲,就是在占据住第一个据点后,由军团派遣出远征部队,直接潜入深渊当中攻打下第二处据点,布设下深渊压制装置,接著通过两座据点间的深渊压制装置的元素共鸣形成一条两点一线式的狭长元素隔层,最后再利用深渊净化装置,对这条从星图上来看只是一条细线的元素隔层进行扩张,以此在深渊侵蚀区当中开闢出一条全新的区域出来。
而当打通出第一条通道后,剩下的就是如当初远征作战会议上说的一样,以2號据点为中心,对整个深渊侵蚀区进行开支散叶,用一条条细长的元素隔层区域將位於后方的深渊侵蚀区切割出来,再反过来对其內部存在的深渊生物进行围剿。
同无脑进行球面型扩张相比,这种两点一线、以线围面式的收复方式,不但在战线推进效率上要高出千百倍不止,並且在资源的利用率上也远远超过那种横推式的做法,唯一的缺点就是对指挥官以及其麾下单位的指挥与作战能力要求极高,因此直到守望乐园的军主崛起以前,整个星界中都没几个阵营敢使用这样的作战方法。
毕竟,虽然效率上是上涨了,但这种作战模式的风险也是毋庸置疑的高,光是孤军深入进深渊內部抢占据点这一点,没有足够强悍的实力的话,就根本不可能完得成。
更別说在分割深渊侵蚀区、展开战线的期间,还必须应对来自內部那份被分割出来的深渊侵蚀区里的深渊生物源源不断的袭击,並且还得在这种状况下保证住整个战线的稳定了。
可以说,如果不是军主的出现,时至今日,星界內部估计还在採用最传统的稳妥推进方式,在不同阵营的利益平衡、理念衝突、陈年旧冤……等等中此拉彼扯,重复著那种深渊不主动侵蚀,这边就绝不主动去当出头羊推进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