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期间,双方共同在全球范围内注册相应的专利技术,才有意义。
这时候敝帚自珍,只会浪费时机。
更准确的说,萧良他是想在特斯拉之前,尝试创建一家受他控制或受他深度影响的“特斯拉”,让马斯克吃屁去。
至于为什么不直接从海外引进技术,在国内发展成熟的电动汽车产品,主要是当下得承认,欧美工业发展此时是最为辉煌的时代,落日余晖无比的壮丽,很多先进技术,国内既无法引进,相应的配套也远远落后于欧美。
萧良在杨荣衍面前,也没有隐瞒他的这一想法。
当然,杨荣衍也没有太大惊小怪。
毕竟国内汽车工业,目前也正处于引进及消化海外汽车技术阶段,而且还是中低端技术,这是不争的事实。
蜗巢科技想要在现有的电动汽车雏形技术上,直接融合海外中高端汽车技术,确实只能将这平台放到海外,甚至在股权结构上,都要以欧美资本为主。
不要以为华尔街的金融家们都是吃素的。
事实上,蜗巢科技真要找到合作者,在锂电基础上,开发出成熟、为市场接受的电动汽车产品,哪怕蜗巢科技不参与最终的产品利益分享,仅仅是做锂电及相应技术的供应商,未来的发展空间就极需想象力去描绘。
每一辆电动汽车所采用的锂电池,相当于六七千支手机或上千台笔记本电脑,电动汽车市场发展起来,会给未来的锂电池市场提供何等广阔的想象空间?
这两年国内像华瑞电子等企业,突飞猛进的上镍氢电池生产线,一个核心逻辑就是ev1、普锐斯等车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尝试,给镍氢电池市场带来逾百倍的想象空间。
如果蜗巢科技或其他锂电及汽车厂商,能解决锂电热失控等安全问题,以其在能量密度上的优势,这几年资本市场给镍氢电池的想象空间,未来注定会转嫁到锂电池的头上。
“中科院物理所虽然这些年在锂电领域,没有能拿得出手的成果,但对镍氢、锂电池等发展空间,一直都有跟踪。而且中科院也一直都在根据经济发展的趋势,去分析全球技术发展趋势,不要以为对产业经济的发展判断,全是社科院的事,”
杨荣衍笑着跟王相泉说道,
“如果说锂电未来的应用范围,主要局限在便携式消费电子产品领域,星源时代还能保持当下的领先优势,未来单纯在产能空间上,大概还有五倍的发展空间——而这个可能还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逐步兑现。萧良,物理所凝聚态物理研究中心做出的这个判断,还算客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