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饥荒期间,粮食的供应大幅减少,然而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却并未改变……人们的食量依旧维持在往常的水平。
不,事实上,我觉得需求还增加了,因为人们开始大量囤积粮食……毕竟他们根本不知道下一季粮食何时才能到来。”
“所有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致使本就已然飙升的物价愈发疯狂地暴涨。
贵族们以他们以往想都不敢想的价格收购粮食,甚至直接强行没收,而农民们为了换取一袋粮食,不惜卖掉自已的孩子。”
亚历山大讲述这些残酷的现实时,帕提亚夫人的脸色渐渐变得凝重而痛苦。因为她也曾亲身经历过同样的悲惨状况,那一幕幕场景,曾让她和丈夫焦头烂额,头疼不已。
亚历山大在结束发言时,得出了如下结论:
“所以,如果我们用更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概括所有这些观察到的现象,我们可以说,商品的供求关系从根本上决定了它的价格。当需求增加时,价格便会上涨,反之亦然。”
“……”亚历山大得意洋洋地说完,帕提亚夫人和娜娜津夫人纷纷转过头来,向他点头示意,似乎对他的这一结论表示认同。
然而,她们看上去似乎并没有特别为之震撼,毕竟,虽然她们无法像亚历山大那样条理清晰、完美地阐述这一理论,但凭借着本能,她们其实对此也有所认知。
比如说,她们明白,要是有更多人出售同样的东西,价格往往就会随之降低。
“就这些吗?”帕提亚夫人甚至在一旁略带不屑地附和道,她的声音依旧透着丝丝寒意,眼神也显得颇为暗淡。
“呵呵呵,当然不是,当然不是。”亚历山大赶忙挥舞着手掌,急切地回应道,那模样仿佛在恳求女王再多些耐心。
“我之所以花费这么多时间来阐述这一点,是为了进一步解释另一种现象,进而向二位展示,在经济领域中,诸多事物之间是如何紧密关联的。”
“殿下,让我再给二位读一读书中的一段引文。尊敬的大臣对商人有着这样的看法——
‘这些商人……他们把货物从一个地方拿走,然后以三倍的价格卖到另一个地方。有时他们还会借钱出去,额外收取一点利息。他们什么都不生产,对社会贡献甚微!他们简直就是讨厌鬼!’”
“现在,我们先将注意力集中在第一行。倘若我们运用‘供求影响价格’这一规则,那么便能完美地解释他们的行为。”
“商人可以从一个只生产陶器的村庄,以低廉的价格收购陶器。在那个村庄,陶器的供应量极大,而需求量却相对很低。
然后,他们将这些陶器带到另一个只生产金属制品的村庄,在那里,对陶器的需求量极大,可供应量却非常少,于是便可以高价卖出。”
“同样,商人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从金属制品村廉价购入金属制品,然后将这些在陶器村变得稀有的商品,以更高的价格转售给那里的村民。”
“这并非因为商人天生贪婪或是心地邪恶,而是因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三方都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悄然操控着他们的行动。”
“所有这些群体,其实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陶工们能够卖掉他们的花瓶和陶罐,换取金钱;
铁匠村的村民能够买到陶器,用于烹饪、储存和盛放食物;而商人们则通过满足双方需求的努力,获取少量的收益。
如此一来,正是通过各方为自身利益而不懈努力,我们才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实现了满足所有人需求的结果……
就仿佛真的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之中引导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