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和首相缅希科夫,则在齐军的包围下,无奈地投降了。他们知道,他们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在大齐的旗帜下,舒清泉站在克里姆林宫的临时指挥部内,她的将领们围绕在她周围,每个人的脸上都刻画着战争的痕迹和对未来的担忧。阳光透过厚重的窗帘,洒在了他们坚毅的面庞上,却无法驱散室内的紧张氛围。
舒清泉的声音沉稳而有力:“诸位,我们已经取得了对克里姆林宫的决定性胜利。然而,如何处置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和首相缅希科夫,是我们接下来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们大齐在此地的统治合法性,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长远稳定。”
一位将领站起身,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坚决:“将军,我认为应当将两人作为战犯囚禁起来,以此来震慑其他可能的反抗势力。”
另一位将领则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将军,我建议我们可以采取更为宽大的处理方式。如果我们能够说服沙皇和首相接受我们大齐的政权,那么对于稳定民心和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将大有裨益。”
舒清泉静静地听着众将的发言,她的目光在每个人脸上扫过,试图捕捉到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她知道,这是一个复杂的决策,涉及到政治、军事以及人道的多方面考量。
然而,当使者带回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和首相缅希科夫的回复时,所有人的脸色都变得凝重起来。两人明确表示,他们宁愿选择死亡,也不会投降或承认大齐的政权。
舒清泉沉默了许久,她的内心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斗争。最终,她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既然他们选择了这条路,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决定。但同时,我们也必须向世人展示我们大齐的决心和公正。”
在众将的注视下,舒清泉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明日正午,我们将在红场上对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和首相缅希科夫进行公审,并执行斩首之刑。这将是一次警示,告诉所有人,任何反抗大齐政权的行为都不会得到容忍。”
在乾隆二十九年四月初二的这一天,莫斯科的红场上,历史似乎凝固了。天空灰蒙蒙的,仿佛也在为即将发生的事件默哀。成千上万的民众从四面八方涌来,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复杂而矛盾的情感——有对即将发生的事情的好奇,有对昔日统治者的同情,也有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恐惧。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和首相缅希科夫被士兵们押解着,穿过拥挤的人群,走向红场中央的断头台。他们的步伐坚定,眼神中没有丝毫的怯懦,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依然保持着王者的风范和尊严。
舒清泉站在高台上,她的目光穿过了人群,直视着这两位曾经的权力象征。她的心中也许有着复杂的情绪,但她的表情却是一如既往的冷静和坚定。她深知,这一刻的决定将会被载入史册,无论是赞誉还是诟病,她都必须承担起这份沉重的责任。
随着一声令下,刽子手举起了锋利的斧头。在民众的惊呼声中,斧头迅速而无情地落下,结束了两位昔日统治者的生命。红场上的空气仿佛在这一刻凝结,随后爆发出了一阵混合着悲伤、震惊和不解的喧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