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熙三十一年十月,大乾皇帝龙小羽移都南京。甫一安定,他便密切关注天下大势,知悉北方清军正与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鏖战。清军势盛,相较之下,大顺军处于明显劣势,龙小羽推断,不出数月,清军极有可能将大顺军彻底剿灭,而后整顿兵马,挥师南下,剑指大乾。
基于此严峻局势,龙小羽经深思熟虑,认为当下唯有与大顺军携手,方能共同抵御清军。于是,他在朝堂上郑重提出此议。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众多朝臣对此举表示反对。众臣皆认为,大顺与大清皆是大乾的死敌。尤其是大顺,曾一举攻陷京师,捣毁大乾的宗庙社稷,其恶行令人发指,相较清军,大顺更是大乾急需先予打击的仇敌。故而,有朝臣建言联合清军攻打大顺,龙小羽闻之,当即果断否决这一提议。
朝堂之上,群臣各执己见,争执不下,始终难以达成共识。又有朝臣进谏称,大乾历经连年战火,如今军队疲惫、民生凋敝,国力已然衰微,当务之急应是休养生息,恢复元气,而后再谋长远之策。龙小羽对此心知肚明,他深知,大乾虽在兵力数量上多于清军,但军队战斗力却远逊一筹。不仅如此,手握重兵的各路武将人心不齐,难以统一调度指挥,想要组织北伐谈何容易。而秦良玉虽对朝廷忠心不二,但其所率的白杆兵乃直属皇帝的亲卫部队,肩负保卫皇帝安全的重任,绝不能轻易调出用于北伐,一旦北伐失利,局势恐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艰难局面,龙小羽一时陷入困局,苦无良策,最终只能严令北方尚未沦陷地区的大乾守将,务必全力以赴,积极抵御清军的进攻。
昭熙三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建国号“大西”,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大西政权建立后,设置左右丞相,六部尚书等文武官员。命“汪兆麟为左丞相,严锡命为右丞相”。以王国麟、江鼎镇、龚完敬等为尚书。大西政权颁行《通天历》,设钱局铸“大顺通宝”行用。开科取士,选拔三十人为进士,任为郡县各官。
大西政权宣布,对西南各族百姓“蠲免边境三年租赋”。张献忠的号令森严,不许“擅自招兵”,“擅受民词”,“擅娶本土妇女为妻”,违者正法。张献忠封四个养子为王,孙可望为平东王,刘文秀为抚南王,李定国为安西王,艾能奇为定北王。
清廷迁都北京后,决定大举进兵,征服全国。十月十九日,清廷命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同吴三桂、尚可喜等降清汉将,率3万兵马由北路入陕,途中又尽调宣府、大同两镇降兵,兵力达8万人,准备先进攻陕北,然后南下西安,灭大顺政权。二十五日,清廷又命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同降将孔有德、耿仲明等率兵2万南下,收取江南。
在清廷调兵遣将之时,大顺军2万人于十月十二日由山西垣曲东下河南怀庆,连续攻克济源、孟县,进攻怀庆府城沁阳。清摄政王多尔衮闻报,立即改变进军南京的计划,命多铎部先救怀庆,然后攻取潼关,同阿济格夹攻西安。多铎部清军进抵怀庆后,大顺军不敌,主动撤退。十二月,多铎部由孟津渡过黄河,连破洛阳、灵宝等地,二十二日进抵潼关20里外立营,等候红衣炮。李自成获知清军将攻陕北的消息后,便陆续将军队北调,直至清军多铎部开近潼关时,才发现已陷入被南北夹击的困境。于是李自成决定亲自率军立即增援潼关。二十九日,战斗打响,大顺军于关前据山列阵,清军前锋统领努山、鄂硕等于侧后包抄,护军统领图赖率骑兵100余人由正面进攻,大顺军虽顽强拚战,仍失利。
昭熙三十二年正月初四日,大顺军将领刘芳亮领兵千余,偷袭清营,被清军击败。李自成亲率马步兵拒战,又被清军击败。初五、初六两日夜间,大顺军连袭清营,俱败。初九日,清军的红衣大炮运至,进逼潼关口。大顺军凿重壕,立坚壁,堵截清军。十一日,清军先用红衣炮轰击,接着大举进攻,相继攻入大顺军阵。大顺军仍顽强奋战,以骑兵300反击,又分兵迂回到清军阵后攻击,俱败。这时,北路清军由阿济格率领,已由山西保德州渡过黄河,进入陕北,围榆林,占米脂,主力向西安推进。李自成面临清军两路夹攻,被迫率主力撤回西安。十二日,清护军统领尼堪等领兵占潼关,大顺潼关守将马世尧率所部7000人降。
潼关的失陷,意味着关中地区已经无险可守,大顺军经此惨败,人心惶惶,士气低落。李自成料想无法抵御清军的锋芒,遂于十三日焚宫室,携带辎重和家属,撤离西安,出蓝田口,退往商州,向河南转移。正月十八日,多铎所部清军赶到西安,此城已是一座空城,他命护军统领阿尔津追击李自成,却未能追上,遂还兵西安。
二月,多尔衮令阿济格绥理关中,并负责追剿李自成。令多铎率其部兵锋南指,完成平定江南的大任。
二月十四日,多铎奉命率大军回师东征,进抵河南。三月初九日,多铎大军出虎牢关,并分兵由龙门、南阳三路合围归德。攻陷归德后,率其八旗大军横扫河南大半地区,河南诸州县皆为其收降。河南战场,多铎大军捷报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