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驻扎在这里的日军,在灭寇军连续多日的猛攻之中,已经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了。
这倒也不是对面的这些日军,战斗力不够强大,实在是因为灭寇军的火力太过于凶猛。
再加上装甲集群,让日军有些猝不及防。
毕竟日军的武器装备体系之中,反坦克这一方面,并不为他们所重视。
倒也是,日军在远东地区,几乎可以说是横行无忌。
国军虽然拥有少量的坦克,但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国军步坦协同的战术水平,也是相当低,无法对他们产生太大的威胁。
在淞沪大战之后,德械师的那些坦克和装甲车,更是被摧毁的七七八八,还有一大批坦克和装甲车,更是在南京城中,被直接丢弃,随后变成了日军的战利品。
除了国军之外,日军的另外的敌人,八路军和新四军,他们的武器装备就更差了,很多士兵恐怕连坦克和装甲车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
正因如此,日军的步兵装备体系之中,反坦克力量绝对是弱项。
他们没有专门的反坦克武器,主要依靠的还是各种口径的火炮,甚至是反坦克手雷等等武器。
平射炮也有装备,但是数量不多,而且口径也不够大。
当然,日军的坦克和装甲车,倒是可以用来和对面的灭寇军进行作战。
可是几次的碰撞之后,日军就意识到了,他们的那些坦克车,在灭寇军装备的欧洲坦克面前,实在是有些不堪一击。
毕竟日军这边的中型坦克,放在欧洲只能算是轻型坦克。
至于日军所谓的轻型坦克,例如那些豆丁坦克等等,放在欧洲连轻型坦克都算不上,就是一个披着铁皮的小车。
所以日军不得不从多个地区,抽调兵力,用人数来弥补火力和武器装备上的差距。
这一招最大的效果,就是可以拖延灭寇军装甲部队行进的脚步,同时可以和对面的灭寇军展开拉锯战,对一些阵地进行反复争夺。
当然,代价就是那些日军,还有伪军士兵的生命。
只是在日军指挥官眼中,现在已经没有什么生命不生命的了,对于松井石根来说,他需要的不是什么伤亡数字,而是嘉兴城外的战线,有没有维持住,对面的敌军装甲部队,有没有突破新的防线。
只是松井石根不会想到,现在有一支部队,正在乘坐着木船,运送着大量的人员和武器装备,越过太湖,向苏州城驶去。
带领这支军队的,是谢晋元本人,他甚至就在登陆部队的第一批次之中。
这段时间,他们征集了沿岸几乎所有的渔船,还有临时打造的许多渡船,甚至是竹排,也都在他们这次渡河的载具之内。
这些船只,运载能力都不算太大,例如那些坦克和装甲车,因为重量比较大,很多时候一艘平板船只能搭载一辆,再多了只怕就要沉船。
第一批次登陆的部队,需要用最快的速度构筑登陆阵地,同时也要尽可能地保证他们登陆的隐蔽性。
在完成第一批次登陆之后,这支部队并不能立刻行动,而是要在黑夜之中等待,直到第二批次的登陆部队出发,才能向苏州城发动进攻。
谢晋元站在船头上,下达了渡过太湖的命令。
大量的渔船,木板船,平板船,甚至是竹排,都在此时向前冲去。
周围的那些渔民们,大多相当积极,纷纷踊跃报名,生怕错过了这次青史留名的机会。
当然,灭寇军给与的报酬也相当丰厚,都是直接给与他们粮食,或者是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