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这场战争,是否会让匈奴人有可乘之机,让汉家陷入两面开战、双线作战——甚至连岭南也掺和进来,让汉家三面受敌的尴尬处境。
这就好比后世的龙哥和秃头鹰,双方都并不惧怕对方,也都不抗拒和对方摆开架势干一场;
但双方都担心:若双方打个两败俱伤,最终很可能会让北极熊、约翰牛之流渔翁得利。
如今的汉匈双方,其实也是一样的。
——至少汉家完全不抗拒,甚至希望匈奴人能别跑,能和汉家摆开架势打一仗。
匈奴人虽然抗拒,但也绝对不到‘怕’的程度。
至于汉匈双方开打后,汉家也完全不担心朝鲜半岛、岭南百越会乘机发难。
反倒是汉家若在这些地方开战,或许就会让匈奴人得到背后捅刀的机会,至不济,也能让匈奴人得到喘息之机。
刘荣很不喜欢做选择。
但无论是刘荣自己的体会,还是先帝老爷子曾经的谆谆教诲,都告诉刘荣:做皇帝,其实就是做一辈子的选择题。
底下的官员,不会把问题直接摆在皇帝面前,然后问怎么办;
哪怕官员真这么干了,皇帝也不能、更不应该亲自想解决办法。
专业的事,得交给专业的人来干。
而皇帝需要做的,便是在官员给出的诸多选择中,选出那个相对性价比较高,且更有利于稳定的选项。
只不过,这都是对普通的,或者说是土著皇帝而言,才行得通的思维逻辑。
对于刘荣这样的穿越者皇帝而言,只做选择题,显然是不可能的。
穿越者皇帝想做、能做、该做的事,是不可能由封建时代的土著官员,送到皇帝面前去选的。
所以,穿越者皇帝们,往往只能违背‘皇帝只做选择题’这一潜规则,亲自去主导问题的发现和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就会让官僚系统感到不适,甚至将穿越者皇帝批为独夫,乃至于暴君。
刘荣不想做独夫,更不想做暴君。
不是因为刘荣在意身后名,亦或是历史评价之类;
而是刘荣认为,只有自己的名声足够好、历史地位足够高,自己为华夏文明所布的局、所指的路,才会被后人更加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一个暴君的改革,是不可能被子孙后代沿用的;
——一个独夫的律令,是不可能得到后世子孙的坚持的。
只有太宗皇帝这样的‘在世圣人’,才能让后世子孙心甘情愿——甚至是再怎么不情愿,也不得不捏着鼻子去沿用、去坚持自己所制定的政策。
刘荣不怕成为史家口中的独夫、天下人口中的暴君;
但刘荣担心自己成了独夫、暴君,就会导致自己所有的成就,都会成为独夫的政策、暴君的律令,从而被历史修正回原本的轨迹。
出于这些考虑,刘荣平日里总是格外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