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臣百官谋私利,起码还得‘优先为宗庙社稷做贡献,牟利只能是顺带’,实在求不得,只为国家做贡献也不是不行——好歹赚个好名声。
但功侯贵戚二世祖们,可不跟你讲这么多。
什么体面不体面、名声不名声的,早就被这些个二世祖们,给丢去九霄云外了。
——真当‘纨绔子弟’四个字,是说着玩儿的不成?
到了能谋求私利的时候,别说是为国家做贡献了;
哪怕是挖国家墙脚,只要风险别太大——甚至只要是‘有机会不被逮’,他们也是眼皮都不眨一下。
想当年,刘荣皇长子之身,亲自主持平抑关中粮价,来作为自己能否获立为储的最后一次大考;
结果怎么着?
这帮蠢货,为了那百八十万钱,三五万石粮食,不也是毫不迟疑的,把即将搬进太子宫的刘荣给得罪死了?
后来东窗事发,刘荣要提刀见血了,这帮人又恬不知耻的站出来,说是只要刘荣放他们一马,他们就愿意支持刘荣做太子。
呵;
说得好像刘荣的太子储君,是他们这些个二世祖颁诏册立似的……
言归正传。
事实上,对于这些贵族二世祖们‘谋私利’的举动,汉家的历代天子——包括刘荣之内,其实并非是完全排斥的。
因为正如上文中,提到朝臣百官谋求私利一样:谋私利,本质上并不和国家利益完全冲突。
或者应该说,谋求个人利益,有许多种不同的方式。
有通过损害国家利益,来‘劫国济己’的;
有既不损害国家利益,也不为国家做贡献,单纯只是充实腰包的;
自然,也有既能为国家做贡献,也能为自己谋利益的‘双赢’模式。
事实上,汉家对于功侯贵戚的态度,本就是如此。
——每当战争爆发时,汉家都要求功侯贵族们自掏腰包,自己组建亲军,出征协助朝堂平叛。
从朝堂中央的角度而言,这是为了将发动军队的成本,部分分摊到这些‘领主’性质的功侯身上,迫使他们为国家做贡献;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其实也是给了功侯贵戚建功立业,获取武勋、封赏的机会。
毕竟在这个时代,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养私兵、家将,甚至在战争爆发时私自组建军队,配备制式武器出征参战的。
很简单的道理;
在战争爆发时,底层民众要想分得一杯羹,首先需要通过汉家严苛之际的兵源选拔。
侥幸通过选拔,成为军队的一份子了,也不过是配备长剑一柄、长戈一杆的马前卒、阵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