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7章无奈…
民族意识。
在后世人看来,汉,恰恰是华夏民族,觉醒民族意识的关键历史转折。
然而事实上,民族意识的萌芽,早在春秋战国早期,甚至是殷商万年,就已经萌生而出了。
——早在千百年前,华夏民族就已经懂得区分白狄、北蛮、南夷。
虽然在这千百年的历史进程当中,曾经被排斥的各路蛮、夷,都成了华夏文明的一份子,但这个过程却是必不可少的。
曾几何时,楚人被称为蛮,越人被称为夷;
甚至就连如今的关中,在短短几百年前的春秋时期,也不过是为周天子养马的牧仆:嬴姓秦氏的养马地。
现如今,楚人也好,越人也罢,亦或是秦人、赵人、燕人、梁人……
凡是用诸夏文字,说诸夏语言,束发戴冠,衣衫右衽的,都被认同为诸夏之民。
虽然‘汉人’‘华夏民族’的概念还没有清晰形成,但隐约可见的、模糊的民族意识,却已经悄然形成。
只是不同于后世,华夏之民将世界上的人,分为汉人和洋人、龙国人和外国人——在如今汉室普行的价值体系当中,世界上只有一种人。
诸夏之民。
在这个时代的价值体系看来,除了束发右衽的诸夏之民、炎黄子孙外,世界上就不存在其他任何人种。
北方匈奴——蛮夷也;
西南诸夷——都说‘诸夷’了,还能不是蛮夷
甚至于,未来有朝一日,在世界的另一头闪耀璀璨光芒的罗马文明,将自己的使徒送到中原,恐怕也只会让这个时期的华夏文明,在‘野人图鉴’中多记一笔:远汉数以万里,极西之地,有白狄,金发碧眼……
也就是说,这个时代的华夏民族,虽然在严格意义上,还没有形成‘华夏民族与外族’的区分观念,但也已经形成了‘人和野人’的判定标准。
而这里的人,自然就是实际上的华夏民族。
至于野人——除了华夏民族以外的所有外族,都被纳入这个笼统的范畴。
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说华夏民族,已经从某种程度上,初步觉醒了民族意识。
只是这民族意识,并非精确地:本民族和外民族,此外民族和彼外民族之分;
而是更为笼统且傲慢的:本民族和野人之分,此野人和彼野人之分。
虽然画风有些奇怪,但本质上依旧是民族意识,似乎并不需要刘荣进行过多干涉。
但刘荣却清楚地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上,华夏往后两千多年的路,几乎每一个不该走的岔路,每一个伤害华夏民族的绊脚石,都是源自外族。
甚至可以指名道姓的说:北方游牧民族。
——对于北方游牧民族,贯彻华夏上下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刘荣并不觉得这是坏事。
正所谓:国虽大,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在距离近现代两千多年前的公元前,华夏文明独自占据着亚洲东半部,若是没有一个像样点的对手,就很容易故步自封,走上歧路。
在后世,有这么一种有待商榷的说法。
说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几乎完全是以战争作为驱动力;
每一场战争,都会激发新的技术革新,每一个文明的首创,也都会激发该文明所在的地区,不得不强迫自己快速进步,以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外部威胁。
尤其是后世,发生在近现代的两场世界大战,更是让这种说法甚嚣尘上,具备了不可撼动的坚实依据。
事实上,似乎也确实如此。
——在那两次世界大战前,准确的说,是西方掀起工业革命之前,人类文明费数千年,所得到的发展成果,甚至都比不上那两场世界大战后,人类科技费一年所得到的发展。
说的再具体一些,便是人类了五百多万年,才从四肢着地的兽类,进化为了恐怖直立猿;
又了十几万年的时间,才从直立行走的‘猿’,进化成了靠智慧统治世界的人;
而后,人类又了五六万年的时间,将身上的草裙、兽皮换成了布帛,并从山洞、树洞搬进了自己动手建造的房屋。
再然后,人类费了至少五千年,形成了足以被称为‘文明’的种群传承。
从猴儿,到有健全社会体系、保障基本人权的人类文明,费了数百万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