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通知时,顾常青握着手机,眉头再次紧紧蹙起,在额间刻下一个深沉的“川”字。
参事调研本是常态,但黄老身份超然,且偏偏选在此时,目标直指“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
这很难不让他产生更深的联想。
顾常青思索了片刻后,从手机上找到一个号码拨了出去,“帮我打探个情况......”
仅仅一天后,顾常青就收到了确切的信息。
李仕山竟然也是黄老团队的一员。
而且据可靠消息源透露,李仕山在团队内部讨论中常常能提出关键见解,深得黄老赏识,几乎被视作关门弟子一般。
燕京会议上的点名表扬,黄老调研团队中的核心身份……
这两件事,如同两条并行的铁轨,清晰地指向同一个方向。
顾常青靠在办公室宽大的椅背上,闭上眼,轻轻吐出一口浊气。
他彻底认清了一个事实:李仕山在燕京的能量和受重视程度,早已远超他之前的任何预估,其背后政治资源有些恐怖如斯。
看来自己在三人小组会上的试探还是有效果的。
这个时候,顾常青不得不重新审视对李仕山的人事安排。
若再按原计划,将李仕山安排到商务厅当一个排名靠后、职权有限的副厅长,无异于政治上的短视和冒险。
上面刚夸完谷山县,自己反手就“功臣”给一个闲职?
这不仅是打上面领导的脸,更是将自己置于极其被动的境地。
再说黄老马上就要来调研了,要是不给他这个“关门弟子”安排满意了。
他要是调研结束,在报告上随意写下一两句评价,也足够他自己喝一壶的了。
必须重新安置,而且要安置得漂亮,让各方面都挑不出毛病。
念及至此,顾常青立刻就叫来了袁学民。
“学民部长,”顾常青语气平和,听不出丝毫波澜,只有指尖在红木办公桌上极有节奏的轻叩,透露着他内心的纠结。
“关于李仕山同志的职务安排,省里是慎重的,经过了通盘考虑。”
他略作停顿,目光落在袁学民脸上,“这样优秀的年轻干部,我们要充分尊重他个人的意愿和发展想法。”
“你去和他好好谈一谈,开诚布公地听听他自己的想法。”
顾常青很清楚,袁学民和李仕山的关系,让他去最合适不过。
袁学民昨天也通过自己的渠道收到了燕京传来的消息。
谷山被大领导点名表扬,那就是李仕山被表扬,这可分量可太重了。
尤其是在他要被调动的关键时刻,这背后的能量不言而喻。
袁学民心里很庆幸自己一直以来都和李仕山保持着“战友”一般的关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