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眼下毋庸置疑,他俩自知是剑阁起火的隐藏“共犯”,谁也不能说,谁也不好说,还必须为火灾负责。
再多的繁杂事务,就只能默默忍受,“含泪”喝下一碗又一碗自掘的苦水。
不过除却这些意外的当务之急,蒙毅提议,就是按例将赵高送去王狱看押,等待秦王回来定夺。
这是最正当不过的流程,但并不适用于所有人。
当着赵高和一众大臣的面,荆轲说道:“赵卒史毕竟是王上身边的人,送去王狱怕是不妥,只要留在宫中便可。”
蒙毅使来个“疑惑”眼,荆轲轻点一下头,要他按这个法子做。
别的大臣大多赞同,只有李斯缄默不言,他作为廷尉,其实认可蒙毅的做法,但他敏锐地发现了荆蒙二人之间那微妙的眼神交流。
朝中皆知这两人穿着一条裤子,眼下却公然出现了分歧,一定有什么原因,李斯决定静观其变。
蒙毅素来信任荆轲,明白他才不会替赵高那个投敌叛臣说话,应该还有别的考量,过后再问便是。
而赵高对此并未多想,秦王的虎威他打算一借到底了,自己是王上身边的近臣,哪怕是犯了过失,只要王上没开口,任谁也不愿得罪,这荆轲也不过如此,必须给他这个面子。
之后,赵高就被送去宫中宦官的公廨(官员办公地和宿舍),蒙毅派了五个兵对他进行名义上的看守。
他依然能在王宫内除了后宫的外务区四处走动,正常办差,和其他卒史一起整理文书、归类各郡奏上来的简牍以备秦王回宫后批阅,其他生活照常,连软禁也算不上。
就这样又过了两天,荆轲把剑阁的善后的任务全都交代下去,便与蒙毅登门廷尉府,拜访李斯。
李斯年近六旬,虽然形容疲惫、尽显老态,但眼中依然充满不灭的热情,明睿精亮,比之刚刚入仕的二十岁年轻人也不逊色。
他还没有做到丞相,他还不能退,体内好像尚有积蓄未发的大量能力等待开采,似乎还能再干五十年。
而他的发量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他超高的用脑强度,实在是用力过猛。
荆轲知道盯着他稀疏的头顶和摇摇欲坠的发冠看很不礼貌,但眼睛就是止不住地往上瞟,瞟得李斯受不了。
“等你到了老夫这把年纪,便知什么叫公务磨人、责任薅发,愿你能茂盛而终。”
他讲话总带酸,对韩非酸,对头发茂盛的年轻人就更酸。
荆轲抱歉地颔首:“借廷尉吉言,旁的不多说了,我们此来实有一事相求,还望廷尉相助。”
“真是难得,堂堂剑卿也会有求人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