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英军军官用刀“劈公面,去其半,血淋漓”,只剩下半张脸的葛云飞还在挥刀死拼,英军吓得纷纷逃命。】
【最后“铅丸洞公背,自胸出,穴巨如碗,公遂立竹山门崖石而卒”。经六昼夜血战,定海失陷。】
【葛云飞死后,仍屹立于竹山门的崖壁上,“手擎刀杀敌状,尸直立不仆,左目霍霍如生”。】
……
{葛云飞,字鹏起,山阴天乐乡(今属杭州萧山)人。}
{年少时曾去杭州西湖游玩,拜祭了岳飞墓,一直铭记着岳飞的名言“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
季汉·怀帝时期
刘禅看着天幕,对诸葛亮道:
“于谦效文天祥。”
“姜维效相父。”
“这其中的信念就是阿父、叔父们与相父的追求吗?”
诸葛亮明白刘禅的意思,笑道:
“陛下认为,前人给后人留下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
“是血脉?是土地?还是流传于世界的仁义之道呢?”
“天地万物皆有尽时。”
“唯道之一字,一以贯之。”
诸葛亮摇着羽扇,双目之间闪过一丝白芒。
“朝闻道,夕死可矣。”
……
{葛云飞三十岁时,中武举,又于道光三年(1823)中武进土,凭军功升到了定海总兵,镇守东南海疆十六年}
{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在定海积极备战,主持修建了关山炮台等一系列防御工事。由于经费不足,他上书朝廷,请求预支自己三年俸银,捐作防务经费。
}
{其实他是可以避开这一次血战的,道光十九年(1839年),他因父亲逝世已回籍丁忧。}
{战争爆发前夕,葛云飞得知军情紧急,随即奔赴定海前线。}
{行前,他向母亲辞别,母亲只说了一句话:“你报国的时候到了,赶紧到前线去!”}
{葛云飞在父亲传给他的两把佩刀上,一把刻上“昭勇”,一把刻上“成忠”。}
{母亲为他亲手染黑了麻布孝服,又叮嘱他:“国之忠臣,即家之孝子!”}
{据《冷庐杂识》记载,这一天深夜,定海本地的义民徐保冒雨上山,寻找葛云飞的尸体。}
{到关山炮台附近时,雨停了,借着月光,徐保看见了永生难忘的一幕,只见葛云飞“半面宛然立崖石上,两手握刀不释”。}
{徐保跪在地上痛哭失声,很久才站起来,背起葛云飞的尸体,乘夜内渡,把他送回了家。母亲张太夫人看见儿子的尸首,一场恸哭之后说:“我儿死得其所!”}
……
【第二次定海之战是鸦片战争中军民抵抗最壮烈的战役之一。】
【也是鸦片战争中敌我双方参战人数最多、规模最大、交火时间最长,伤亡最惨重的一次战役。】
【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总兵同日殉国,麾下五千八百名守军无一变节投降。】
……
大汉·武帝时期
霍去病感觉心里堵的难受。
“……国家昏乱……有忠臣……”
刘彻看着葛云飞的字,一时晃了神。
“岳飞……”
将士捐躯,忠魂昭昭。
那竹山门上,最后成了一座座阵亡的无名将士合葬墓。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