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可惜了,明明可以赢的。”望着棋呆子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很多棋友都不免惋惜了起来。
的确,这一盘棋,说起来也算是精彩,虽然双方都有着不少失误,但总体上来说,二人都很快调整好了心态,在中后局都有着可圈可点的亮眼表现。
可真的是这样的吗?
杨铮闭着眼睛,回想着刚刚的对局,他总感觉到有些不对劲。
休息室内,棋呆子脸上也没有失败后的懊悔,她反复观看着比赛,她也隐约感觉到有些不对劲。
可还没等她找到不对劲的地方。
第二盘比赛开始了。
由于上把失利,棋呆子这次是先手红方,她开局就用出了当头炮。
对面倒也是中规中矩,使出了屏风马,二人开局前十手,倒是没有什么出奇之处,都是围绕着自己的思路进行进攻或是防守的对局。
可到了第十一手,对面又好像犯病似的,开始捉她的炮。
等等!
棋呆子和台下的杨铮也终于意识到了上盘到底哪里不对劲了。
对面似乎很忠于“捉子”,这是一种很反常的行为,虽然现在棋坛有很多棋手都喜欢在对局捉子,好把对手“捉”进残局里。
可他捉子好像并不是为了让局面进入残局,更好像是一种心理暗示。
就好比上一局,他花费了大量时间去捉棋呆子这边的马,导致棋呆子花费了大量注意力在马这枚棋子上。
尤其是中局可以说是决胜的马踩中士,也正是因为他对棋呆子马“放弃”的一种暗示,棋呆子才会没有集中注意力,放弃了这个绝佳的进攻机会。
而最后的失误,好像也是因为棋呆子将所有的注意力又回到马上,才会忽略将帅照面先手赢的规则。
可…真的是心理暗示吗?
棋呆子和杨铮还有那些自认为看懂对面捉子意图的棋手们,在不寒而栗的同时心中难免都有些“哭笑不得”。
更毕竟,自从踏入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棋手之间的对垒,几乎都在棋盘上,而像上个世纪钟珍那些在棋盘外的攻心流,似乎都成为了旧时代的余晖。
人们好像早就忘记了心理战术包括的是什么,或许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也逐渐认为所谓的心理战术只是在网络攻击对面的心理,比如常见的舆论,诋毁,捧杀。
而对面的暗示,似乎也是心理战术,而且是更高级的心理战术。
可这…可能吗?
也不怪他们会怀疑,一是棋呆子棋力并不如小外星人,对面既然能堂堂正正的单纯凭借棋力去战胜小外星人,应该也不会用心理战术去绕圈子战胜棋呆子。
二是心理战术大多都只能用一次,一般也都用于决胜局,而不是像现在反复用同一套心理战术去与同一名对手进行两场一样的比赛。
可无论是不是心理战术,他应该也在这一盘棋局中得逞了。因为无论棋呆子还有围观的棋友,他们的全部注意力也都因为这连续的捉炮,都被集中在炮这枚棋子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