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红楼之如画江山 > 3.34 算是擦了个‘武进士出身’的尾巴

3.34 算是擦了个‘武进士出身’的尾巴(2 / 3)

“行,我明白,我们都是天子门生。”周阳无奈的起身向皇宫方向拱了拱手,这才重新坐下说道,“说起来,武举还是比科举低了半级,科举最后的殿试一般在专门举行各类大场面的太和殿举行,武举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殿试。”

武举最后一场说是会试可以,说是殿试也行,反正就这一场考试,一般在西山大营的大阅场举行,有时候是皇帝亲临,但大部分都是指派一名尚书一级、或者干脆直说是兵部尚书到场主考,偏偏这次周阳参考的一届,永和帝因为政务繁忙没来。

这样一来,相比于每一届都是“天子门生”的科举,武举自然就矮了半分,这还不算一直以来从未离开过的“唯有读书高”问题,以及那帮大头巾莫名其妙的“高人一等”心理,幸好最后还有个琼林宴,以及“大朝会唱名”,若不然武举的“天子门生”名号真的水分太大了。

这样一来也有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理论上说,科举进士并无“座师”一说,因为最后的“殿试”由皇帝主考,他们可以理直气壮的自称“天子门生”;武举进士相当一部分时候都是兵部尚书主考,大头巾们就趁机讽刺说他们是“大司马座下”。

“哼”对此永昌公主也颇有不满,“就在考试前,我还专门和皇兄谈过,他也答应一定会到;想不到三月初六那天,父皇突然招了他到龙首宫赴宴,一起去的还有武勋里不少老家伙,皇兄就是再不想去也得去。”

“能说一下,都是那几位武勋老家伙吗”这也是周阳好奇的地方,至少根据他所知的信息,八公中依然掌权的几家都是中立但偏向于太上皇,却也谈不上“投靠”,否则永和帝别说是权力,恐怕连睡觉都不安稳。

目前的京城驻军中,三大营最具战力的三千营两万精骑由平原侯府承爵人、二等男蒋子宁掌管,他也是永和帝登基后提拔起来的铁杆儿;五军营是侯孝康,神机营是陈瑞,这两位当初都是跟着太上皇征战四方,但都懂得明哲保身,谈不上具体是哪方面的人。

永和帝手中还掌握着襄阳侯府承爵人、二等男戚建辉手里的“禁卫军”一个卫约六千余人,再加上锦衣军指挥使赵全是永和帝未登基前的侍卫统领;太上皇手里真正掌握的其实只有御林军一个卫六千余人精兵,指挥使是神武将军冯唐,再加上传说中的“皇家暗卫”。

不过,太上皇一生戎马,究竟给了多少人恩惠、私底下又掌握着多少人,怕是没人有能耐说清,再加上官方面态度暧昧,高层一直没什么直接站队,这才让皇帝爷俩儿完成了“实力平衡”,最终使永和帝坐稳了位置。

“实权最高的自然是神武将军冯唐,带了儿子冯紫英。”永昌公主无可无不可的说道,“还有早已只剩下恩骑尉空衔的卫若兰公子,八公中贾家来了宁府的贾珍、荣府的贾赦,还有不少宗室老臣如乐善郡王、忠顺亲王、忠礼亲王等人。

四王一个没来,但甄贵太妃在后殿招待的女客中,四家的老太妃一个不缺;荣府那位老太太自然也在,还带了儿媳王氏;再加上八公其他各家的老夫人、太夫人几乎一个不缺,哪怕明知道没什么问题,皇兄又哪敢不去”

“那就怪不得了。”周阳叹了口气,对此没什么办法,虽说当家人来的大都是空桶子,但后院那些老夫人、太夫人们,谁又敢说不是在走“夫人路线”“想必皇后娘娘也过去了吧毕竟后宅的事情,陛下不方便过问。”

“嗯”永昌公主无奈点头,“皇兄一向重政务、重政绩,当初尚未登基时,那些出力不讨好甚至还要得罪人的活儿,父皇从来都是找他;原本这也没什么,反正大哥很好,正所谓恩出于上、怨归于下,到时候一个贤王少不了他的。

谁能想到大哥竟皇兄尚未登基就背了个凉薄的骂名,这么多年也没摘下来,宗室各家大部分只顾着捞好处,连个上台面的都出不来,偏又想着让皇兄给这给那,怎么可能于是这凉薄的骂名就更响了。”

最新小说: 疯了吧!神话天赋你管他叫反派? 剑出华山 带着超市穿越到逃荒路上 悠闲的都市怪谈生活 穿成四福晋后我过上了退休生活 庶子无为(科举) 我在749局的那些日子 抗战:从亮剑开始的批发帝国 三角洲行动:拐一只麦小鼠回家 让你当书童,你替少爷科举中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