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他的住处在翰林街,距离皇宫不远,因此可以基本准确的“卡点儿”上班,在一众官员准备好之后,又等了大约一炷香的功夫,只听三声鞭响,大汉将军仪仗就位,大明宫掌宫太监戴权站在御阶下扬声吼了一句“上朝”,众人恭迎之后,永和帝正式出场就坐。
紧接着就是正常的上朝程序,两侧武各有奏报,基本上都是过年话题,话又说回来,真正的大事其实根本不需要这么复杂,一般都是阁老、重臣在大明宫内举行的“小朝会”上决定,这种数百人参与的“御门听政”其实就是个摆设。
倒是中间竖立的一百多新科武进士,愣是站了足足个把时辰一句话不说,他们虽然站在中间,其实更多是“感受氛围”,至少在大朝会结束之前,现场既没有他们说话的余地,也没留他们说话的时间。
不要觉得这是“虐待”,能够上朝是每个官员的追求,当然最高追求肯定是参加小朝会,但这不是一帮新入职的武进士该考虑的事情,想进“小朝会”,先要有资格在“大朝会”上露脸,不是“友情站街”那种,而是要给龙椅上那位留下深刻印象。
事实上无论武,进士中的大部分终其一生,也就这一次能够上朝,绝大多数在琼林宴后就再无入宫机会,不论参加“琼林宴”还是“大朝会”,其实都是对新科进士的另一种鞭笞、引导,当然也可以神学一点说是“沾沾喜气”。
终于,随着一声“有事起奏,无事退朝”,持续了大半个时辰的大朝会结束了,眼看着一名太监端着圣旨上来,一帮新科武进士神情激动,兴奋的听着自己的名字被一个个念出,是为“大朝会唱名”,基本算是大家最高光的时刻。
唱名完毕,各路“背景板”陆续撤出,直到两侧都只剩下二十来人,也就是官方面五部尚书、侍郎以及督察院正副大老等重臣,武将那边只留兵部正副与在京各营高级将官之时,“武举琼林宴”才算是正式开始,没错,大致就是早饭嗯,古礼“朝食”的时候
实际上,在大周朝开国之初,武举的这场宴会应该称为“会武宴”才对,但随着王朝的持续,舆论逐步回到了大头巾手中,属于武举的鹰扬宴、会武宴之说逐渐没了声息,这两场大宴也基本上变成了科举同类项目的翻版。
进入御花园内摆好的酒席顺次就坐,周阳心中念了句“我也曾赴过琼林宴”,很是无奈的看了看眼前小几上分到的菜肴,没办法,三月份的京城真心谈不上温暖,这种直接露天摆放的宴席也没人加热,除了皇帝外,就是武各路大老,吃的也是冷饭。
这个年代但凡贵重菜肴,用的基本上都是动物油,比如最常见的猪油,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冷却”,表面早已结成了雪白色的“油膜”,那味道可想而知,但这顿饭不仅要吃,还要吃出一种“感恩”的架势,着实让人为难。
还要加上“大场面”的限制,那就是御座上的皇帝陛下其实很遥远,周阳还好,虽说排名只有二榜十五,但头榜、二榜加起来只有三十,哪怕是距离已经过了二十米,好歹也能看见;剩下的过百人全是三榜“同进士出身”,那基本就是看个寂寞。
一场寡澹无味的酒宴足足持续了近半个时辰,中间穿插着皇帝御音、阁老鼓励、武将训导等到十多场讲话,还有按等级御赐恩赏,让周阳最终的感觉只剩下“还是有点儿饿”,当然这话他不敢明说,看看那帮从三甲到三榜最后一名全都感激涕零的表现,敢多说那是字面意思的“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