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这些东西的人,怕是也没有想到学习他们东西的人有许多走上了歧路,或者是没有坚持初心。
苏晨第一次知道宗教这东西是佛教的少林寺,那个时候他还不知道其他的宗教。
对少林寺很有好感,来源于电视剧。
后来了解到了一些和尚之类的东西,好感顿时消失。
后来又了解了一些东西,发现怎么说呢,需要把佛跟和尚划清界限,看看那些佛道的经典其实挺好的,再了解一些东西之后,发现这些学习的存在怎么会那么垃圾。
人有时会因为一些群体影响,对整个东西的偏见。
就像是文人,文天祥一类的文人很值得敬仰,流传千古。
那往往是极少数的个例,才因此让人那么深刻,真的深入了解文人之后,会发现会打破滤镜。
这地方就不得不说,知行合一的伟大之处。
不知道第一个提出总结归纳出来的王阳明是怎么想到的。
苏晨严重怀疑开挂了。
后来他想清楚了这一切之后,对自己曾经对少林寺的好感又回来了。
对滴,他喜欢的是电视剧上那个少林寺,那些和尚,完全可以划出界限。
能流传千古的各种道理无高低,继承道理的人不一样。
他们做不到知行合一,没有真正继承,又打着那种旗号,自然是垃圾,自然是要被鄙视。
实话实说,苏晨他认为自己做不到成为一个真正的苦行僧,干脆就选择一个束缚不大的道士身份,有助于自己修行。
因为在他的记忆中心性上的修行,往往会结合心灵与行为,还有一些内心确立的目标,或许这些东西会有助于他修行,能做到的他自然不会因此不当成一回事。
就这样,一路游行,一路修行,走遍大江南北,花了几年时间,他最后选择的目的地是少林寺。
抵达中原的少林寺之后,他以一个云游天下的道人身份拜访少林寺。
受到了少林寺方丈的接待。
见到这个方向的第一眼,莫名有点眼熟,苏晨感到很意外,跟方丈交流之后,发现方丈给自己的感官很好,早知道他可以选择来这个少林寺看看。
不过现在他已经成为了一名不受束缚,独自修行的道士,自然不会改变。
在他眼中,这名方丈才是他心中真正继承了这种道理的传承者。
虽然他可能做不到这些东西,但他会对这种这一类类型的存在感到敬佩。
就比如一些民族大义下山抵抗侵略者的道士。
还有真正继承佛的和尚与陆秀夫等一系列有风骨文人。
可是这种佩服归佩服,继承归继承,他还是想要了解这名方丈有多么强大,修行到何种地步。
这名方藏名为三藏,对自己有很大的兴趣。
看起来和蔼可亲,在听说了他的想法后,说自己已经过了争强好胜年纪。
“三藏方丈也有争强好胜的时候?”
“年轻时出山降服了一些妖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