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考场也不是一个考官盯着。
宋煊环顾左右,又有兵丁来回巡逻。
晏殊作为主考官也是左右巡逻,待到时间到了便响起敲锣声。
天圣二年。
应天府解试。
开考了。
在铜锣响起之前,所有的学子都禁止交头接耳。
该磨墨的磨墨,该顺毛笔的顺毛笔毛,都在做准备工作。
今天考的第一科是经义题。
一共十五道。
全都是晏殊亲自从儒家经典书籍挑选出来的。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兵丁举着牌子在考场上来回走动。
确认所有学子都看到了。
等他们誊抄在草稿纸上。
然后再由另外的四个人举着牌子是下一道题。
此举相比于搞试卷出来,更不容易泄题。
还是现场写牌子,相对不容易被人提前泄密。
卷子这种事,总归是有人能够轻易抽走泄题的。
如今的大宋对于科举考试,还没有单独搞出来“别头试”来进一步加强公平。
否则长期照此下去,那便是平民出身的学子会减少,许多进士都是世代为官。
家里头一代考取进士,自是要竭尽全力培养下一代子嗣考取进士。
从而把这份家族富贵,延长下去。
再加上进京考试还要需要官员的关系作保,平民子弟哪有这层关系?
宋煊着实没想到自己运气还不错,前两道竟然是春秋。
第一道题还是自己考校孙复的。
孙复被范仲淹收在书院当中,教授所有人春秋,想必他是极为擅长的。
故而宋煊想都没想,就把这题的答案给写上去了。
紧接着便是诗经的两道题,关关雎鸠这个他还能写,但是下一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便是有些为难了。
晏殊出的这十五道题,四书五经全都覆盖过来了。
既考察考生对经典原文的理解,又要求考生结合历史背景和现实问题阐发自己的见解,能够全面考察考生的经义水平和思想深度。
宋煊在草稿纸上写完后,开始在试卷上誊抄。
这一场,十五道题当中有两道他拿不准。
合格标准是十二道,但是这些题当中又有侧重点。
宋煊不知道哪几道会被列为重点题目,这些题目的答案,会直接影响最终成绩。
尤其北宋科举考试竞争激烈,录取率极低,需要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色才能脱颖而出。
这段时间虽然通读经典,重心放在了诗赋上面,对于经义这方面重心放的不够。
曹利用慢悠悠的溜达。
许多考生脸上都是露出凝重之色,或者十分焦急。
甚至有人当场痛哭,被兵丁给拉了出去。
在房间里冷静,免得影响其余学子考试。
像直接逐出考场的学子,几乎没有。
因为闹得厉害的人,都是要进监牢里的。
曹利用不得不佩服晏殊,在出题方面还是有着不小的本事的。
他巡场看见仅有个别的学子能够神态自若。
曹利用慢悠悠的走着。
他瞥见宋煊已经放下笔开始等待了。
曹利用故意站定了一下。
他仔细瞧了宋煊卷子,发现上十五道题都写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