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政要求统治者以民为本,轻徭薄赋,教化百姓,从而实现天下和谐。”
“历史上,如周文王、汉文帝、景帝,光武帝,明帝,唐太宗等明君,皆以仁政著称,其治国之道可为后世典范。”
“综上所述,学生以为“仁”不仅是个人修养的目标,更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唯有以仁为本,方能实现个人与天下的共同发展。”
王洙颔首,对着众人道:
“你们谁还有要补充的?”
王泰瞧着宋煊,这个小子也太能卷了!
自从落榜之后,王泰可是瞧见宋煊真是往死里学,再也没有以前吊儿郎当的样子了。
逼得他也是豁出去学习,连青楼都许久没有去了。
就算是吕乐简他来邀约,王泰也直接拒绝了。
因为他发现宋煊在诗赋这条路上进步极快,自己本来遥遥领先,结果竟然不断的被他超越。
反倒还要问一嘴,你怎么写成这个逼样了?
王泰不得不承认,宋煊这个陨落的神童,到底是发挥出威力来了。
他接受任何知识点都极快,而且对于许多历史人物都了如指掌。
天赋这玩意,你真是再怎么努力,都不一定能赶上。
在青龙互助学习小组当中,宋煊自是带头卷起来了,搞得大家都不得不争相卷起来。
可哪一个不是年轻气盛,谁都不想落在他人后面。
好些个人的嘴都变得毒蛇起来,时不时拿着老落榜生来吐槽。
连一向沉默寡言的韩琦,也能精准的吐槽几句。
此时的墨义考题,宋煊不仅说的对,还加入了他自己的见解。
整个教室里倒是没有人言语。
哪有什么需要补充?
你赶紧把宋煊说的话记下来才叫正事。
王洙自是点头:
“人一定要知耻而后勇,今年的发解试还有两个月的时间,可谓是一晃而过,又到了真刀真枪的时候。”
“我希望你们都能拿出实力来,全都中榜,也不枉你们这些日子勤学苦练的辛苦。”
王洙让宋煊坐下之后,又开始点名王泰,询问《中庸》云: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说是考教,但也是给众人提醒,丰富他们的知识。
这种知识点,只要背下来就能得分,没别的方法。
这也是科举考试重点要抓住小抄的环节。
王洙考教了一会,便接到通知,要去开会,他直接散了班,让大家活动活动,该休息的休息,该上厕所的上厕所。
范仲淹捏着手中的消息:
“刚刚得到消息,朝廷下令,从今年开始,通过发解试但没有通过省试的学子,只保留三年的有效期,若是没有通过省试,便要从头开始考。”
王洙一听,自是明白。
读书人越来越多了,甚至连官员都出现了冗官现象。
如此一来,朝廷必定会控制官员的数量。
这也是他被晏殊打动先来书院教书,积累经验,待到有合适的官缺,他在前往。
若是能够在教出一些好学生来,兴许将来能更好的被提拔。
尽管宋朝已经进行了多次战争,但是大宋未曾彻底大一统,
在北部,宋与辽的疆界长期稳定在雁门山-大茂山-白沟一线。
光是燕云十六州就能安置不少官员了。
在南疆,对西南在唐朝后期脱离了统治的少数民族地区,宋朝也还没有恢复控制,那也能安置不少官员。
改土归流一事到了明朝朱棣时期才开始改革,直到民国十九年才基本完成。
在今越南北部,宋初赵匡胤已承认丁朝脱离中国统治的事实,转而与其确立宗藩关系。
当初攻破蜀主孟昶,手下大将上战书请求顺手攻灭大理这个南蛮子。
但是赵匡胤却挥舞玉斧承认大理存在,深山老林要是想要彻底站住,必须要派驻大量士卒,而且当时后蜀还不稳。
北有强敌契丹,南有南汉、南唐、吴越诸政权,也不容许赵匡胤把有限的兵力财力用于降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最重要的是赵匡胤想要积累力量夺取硬骨头北汉的疆土,然后在与契丹争雄燕云。
这是他的战略构想。
尤其是川滇之间恶劣的交通只会消耗极多物资,却对在北方的攻势起不到多少作用。
再加上与大理十分识趣,自从宋军以雷霆之势攻灭后蜀,他们就派人来贺喜,希望能够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