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饭之后在院子里休息了一会儿,贾天龙他们开车离开。他们离开后,李龙这边就跟顾博远、顾晓霞交了底。
“咱们这贝母清洗过之后,按特级来算,一公斤六十五块钱。”
“价格这么高?”顾博远吃了一惊。
“嗯,现在内地药厂都在扩大生产,咱们北疆这边的贝母虽然不如川贝那么出名,但药材效果挺好,因此需求量很大,所以每年都在涨价。咱们洗的干净,杂质都给除掉了,所以给的价格就高。”
“可以可以,那今年的贝母季咱们是抓着了。”顾博言乐呵呵的说。
李龙从山里收的和从林业队那里收的贝母具体有多少顾博远不是很清楚。但他在收购站收来的贝母,这几天加起来,算成干货咋说也得有个两三百公斤。
按贾天龙给的价格,这两三百公斤贝母卖出去就是一两万块钱,收购站这边利润略微要低一点,当然是相比较其他两边。
即使是这个略微低一点的利润,那也在五成以上。也就是说光收购站那里收来的这些贝母,这些天就能净赚七八千以上。
赚钱的速度真是有点夸张了。
顾博远在惊喜的同时甚至有点害怕。
算一算在五年之前,他带着顾晓霞,一家人在生产队一年干到头,算下来到年底除了分的粮食之外,结余的钱能有十块钱就很不错了。
后来跟着李龙编抬把子给人家做饭,能挣个几十上百块钱,这就很开心了。
再往后有了扎大扫把、扎苇把子的活,一年能挣个几百块钱,除了日常花销外,还够买辆自行车,生活水平从贫困变成了全乡平均线以上的中产人家。
肉眼可见的变好了。
再后来和李家成了亲家,李龙对自己的称呼也从哥变成了叔,他给自己弄了一个农资店,一年到头的收入,虽然比不上李龙一年搞几个万元户,但这个农资店干上大半年,挣个几千块钱还是有的。
而且比种地轻松的多。
虽然铁下心来就在玛县扎根了,但顾博远骨子里还是个文人。农村种地收粮干活这些他也能干,而且挺熟练,但说实话,相比较而言,顾博远更喜欢在农资店没事看个书,和隔壁老头聊聊国际形势啥的。
后来说是收购站的生意更有挑战性,其实也是觉得在农资店太闲了,顾博远虽然也想舒服,但他是懂道理的,人不能太舒服,太舒服了,容易颓废。
虽然眼下手里有钱,村里和县里都有房子,女儿也结了婚,生了外孙,日子越来越好,顾博远觉得自己还年轻,可以继续奋斗几十年。
但他的奋斗是踏踏实实的奋斗,从来没有想过像现在这种,半个月时间能挣大半个万元户的速度呀!
心中没有恐慌是不可能的。
他和李龙不一样,李龙重生之前是见识了这个国家怎么从基础设施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现实,靠着毛老人家带领着广大工农打下的坚实的工业化和农田水利基础,总设计师实行的改革开放的政策,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后来这个国家的领导者们带领全体人民的努力,在短短几十年里,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即将复兴到这个国家所应有的高度。
老百姓有空前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