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一直住在县里,在家里时间短,体会也不深。
自己在队里住着,特别是冬天闲下来的时候,老爹就经常说,这日子过的真好,比过去的地主过的都好的多,过几年这样的日子,这一辈子可真就不亏了。
老爹为什么体会这么深不就是因为前半生生活在旧社会,等到了新社会,生活好了一些,但那些年国家是从一穷二白建设起来的,中原大地本身又是地少人多,不然也不可能把李龙送到北疆来。
而就算没李龙在老家,老家的生活依然是在温饱线之下,而到了北疆之后直接一个大转弯,从勉强达到温饱一下子窜到了小康,那感受能不深吗
其实李建国自己感受也比较深,只不过这几年他几乎一直在忙碌着,不想这些事情。老爹的感慨他知道,老家的贫困他也知道,北疆这边毕竟不一样。
李龙在四处奔波着为了过好日子,其实李建国算起来比他还要忙。两家几十亩地,加上顾博远的地,还有新开垦出来的,光这些地种下去,还要间苗锄草打药施肥,中间闲了还要搞副业。
李建国恨不能自己生八只手——好在妻子梁月梅比较能干,老爹老娘时不时的也能帮一把手。而两个孩子的学习也基本上不用操心,不然的话他还真干不过来。
然后有了小四轮拖拉机,去年又有了大拖拉机,这样干活就要省心多了。种地机械化还真不是盖的,就像李龙让做的中耕机,锄草,人工一个人一天干的活,小四轮拖拉机带着中耕机半个小时就弄完了。
虽然完成度没人工的高,但胜在快啊。一家如果只有一两亩地,那能精耕细作,如果有一两百亩地,能粗犷的种下来就不错了。
李建国太忙没想到,现在静下心来想一想,还真是这样。哪怕已经包产到户,已经改开近八年了,许多人的生活水平的确是在提高,但自己这些人提高的有点快,虽然没有拔尖,但的确是超出许多人了。
别人都在卖东西,自己却在买东西,而且几百块几百块的买东西,甚至于一点都没有心疼的感觉,这几百块对自己的家来说伤不了筋动不了骨,那真就说明家里的生活条件已经很好了。
想到这里李建国笑了,算是同意了李龙的说法。
隔壁听到了这边的动静,顾晓霞顾晓雨李娟李强他们都过来了。李龙说了一下自己的收获,不过没说数量,只说自己买了一些画,然后把齐白石张大千的画拿出来给他们看看。
顾晓霞知道的不多,但顾晓雨还是听说过几位大师的,对于这个姐夫的“投资方向”有点迷,因此也没做什么评价。
李娟李强两个倒是好好的看了看,但也真是看不出来啥,就感觉画的挺好玩的。
“明天我打算去文物商店的收购部那边看看,看能不能买点好东西。接下来咱们还要买些特产回去,晓雨你给介绍一下吧。”
“特产现在老字号的店铺都已经重开了,像正明斋、稻香村的点心,六必居的酱菜,便宜坊的烤鸭,同仁堂的成药等等。”
能往回带的有啥李龙想了想说:“那就买些糕点吧。这玩意儿只能现提着回去。”
“可以邮寄的,火车站那里也可以托运。”顾晓雨提醒了一句。
对于邮寄李龙不是很放心,主要是糕点容易碎,烤鸭啥的又不好带。火车站托运倒是不错的法子,他想着是不是像邮寄书画那样搞个大木头箱子,把糕点打包装好,然后放木头箱子里,从火车站托运到乌城,到时自己直接去乌城去取就好了。
“那就多买一些托运吧。咱们好不容易来一趟燕京,咋说也得给带一些东西回去。也不知道烤鸭这个能不能打包带走。”李龙说道,“要能带的话,也带一些回去。”
借一句常说的话,来都来了,那就了这个钱吧。也不差这点儿了——光这些画保守估计,也能赚不少烤鸭回来。
到了这个时候,李龙觉得已经有圆满的感觉了,接下来再做的无非就是锦上添,至少此行不虚了。
第二天李龙他们吃完饭依然分头行动,这一回邵立诚没再跑过来打乱计划,李龙去了文物商店的收购部。
果然,排队卖东西的人比较多,还真就有黄牛在这里等着,找准目标后就去和别人商谈。
有人耐不住时间,就把东西卖给了黄牛,有人却不同意,大约是觉得黄牛出的价格不对,他还是要卖给文物商店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