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举人名额和人口税收挂钩,这是朱由检在绸缪国会时想到的事情。
后世的国会通常有众议院和参议院,众议院的席位,以人口为基准。
朱由检把税收和完税情况纳入,希望地方官员和民众,更积极地纳税——
至少不能让拖欠税收的官员鲜明约伯,积极收税的官员反而被骂。
如今国会还没影子,举人名额却需要增加,他就想把这个办法,先在各地试行。
张溥对此从所未闻,但是想到苏州的税赋,他觉得这样是好事。至少江南那边,会增加很多名额。
所以他急忙附和这件事,打算回去后宣扬出去。一定要把这种对江南有利的政策,在朝廷获得通过。
大致提出了这个构想,朱由检让张溥放出风声在报纸上讨论。
然后才提起了,自己给生员安排的一条出路:
“朕之前在规范吏员等级时就说过,有秀才功名可直接授予五级吏员。”
“以后各地的吏员等级规范了,朕会专门下旨,鼓励秀才当吏员。”
“如果能通过礼法数算考试,他们在成为九级吏员后,可以转为官员。”
说着,朱由检又想到了张溥如今的太学生身份,又道:
“如今太学生员,有举贡官恩四途,还有捐赀例监。”
“但是捐赀例监的事情,朕是不愿做的,必然会控制人数。”
“这些空出来的名额,还要再增加一些,允许所有生员参加考试,取优秀者入学。”
这是他给大明生员安排的高考,或者说是考研。让这些人除了考举人外,还有一条出路。免得闲着没事,在乡里面闹腾。
至于这些人学习毕业后,会有什么出路。兵部的文职军官,还有内廷的宫外四监和太医院,可是一直在招太学生。
只要他们愿意做,大概率有个官身。
张溥对这些出路,自然是看不上的。但是他却不得不认同,这是一条出路。对很多考不上举人的秀才来说,有机会得到官身。
所以他担心的不是没有人考试,而是应考的人太多,京城忙不过来:
“天下秀才五六十万,即使有十分之一的人应试,也有五六万之多。”
“学生担心京城无法承担,太学也扩招不了多少人!”
这确实是个问题,朱由检考虑之后,决定让各地分流,说道:
“南京太学可以同样扩招。”
“还有京城师范学堂、天津海军学堂、锦衣卫安全学堂、内府监工商学堂、少府寺文思学堂、翻译总署外国语学堂,都会一起招生,举行联合考试。”
“这些学堂都是大学堂,学生可称为大学生,和太学生相仿。”
“未来毕业之后,有机会在各衙门任职。”
“如果毕业后还能通过礼法数算考试,允许从从九品做起。”
把自己之前设立的各种学堂,一起放了出来。
这样既给了生员出路,也解决了这些学堂生源不足的问题。
至于生员愿不愿去这些学堂,那就看他们的选择了——
给了出路都不愿去,那就是自己活该。
张溥听着皇帝的做法,感觉皇帝确实真心在为生员考虑,在给他们出路。这让他的心中,对此感慨万千:
有这样一位好皇帝,是大明生员的幸事,但是对他这样的人来说,却又称得上不幸。
因为生员都去忙于考试了,自然没多少人闲着闹事。他这样的生员领袖,也没有了以前的地位。
不过想着皇帝对自己的看重,张溥对所谓生员领袖的身份,也没那么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