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署的设置就是为了取代州,增设行署之后,确实可以取消州一级。
袁可立眼见无法阻止,只能道:
“顺天府有正三品府尹、正四品府丞、正五品治中各一人。”
“臣以为可将通州等州的从五品知州转为同知,级别和其它府一样,可以定为正五品。”
吏部尚书杨景辰突然插话道:
“如今官员升迁实行磨勘法,没有足够的功劳和磨勘,不能随意升迁。”
“臣以为顺天府同知的级别,可以定为从五品。”
“各地同知同样应定为从五品,知府降为正五品。”
“这样按照磨勘法,正六品通判就能在四年磨勘期满后升为从五品同知,从五品同知在四年磨勘期满后升为正五品知府。”
“而非像以前那样,需要两个磨勘期。”
这个提议波及的范围更大,涉及到所有知府和同知的级别。
但是朱由检却很赞同,因为他早就觉得,知府的正四品级别太高,以后严格实行磨勘法的话,负责一个司的正五品郎中,都有可能难以转任正四品知府。
六部下属的司权力有多大?几乎相当于后世的一个部。如果郎中连转任知府都难,会让京官和地方官交流的动力不足,不利于官员转任。
所以他在杨景辰提出这点后,当即道:
“知府级别,确实应该降一降。”
“普通知府的级别,应该定为正五品。”
“重要的府主官可以加从四品参议或正四品参事衔,参与布政司会议。”
“同知和知州的级别都要定为从五品,以后州改区县或下府,下府只设同知,通判作为辅官。”
这是他思索取消州一级时,如何安排官员想到的。
原本他打算分为上府、中府、下府,级别分别定为正四品、正五品、从五品。
如今杨景辰提出给知府降级后,他觉得分为普通府和下府就行了。知府都定为正五品,重要的知府给加衔。下府主官是同知,级别和现在的知州一样定为从五品。
这样以后州改下府时,就会更加容易。甚至只需要改个名字,就能改为府县。
就是涉及到的府级官员太多,群臣听到之后,顿时议论纷纷。
有的觉得不用变,有的则觉得这样改变级别后,更加符合磨勘法——
总不能同知需要八年时间才能升为知府,通判升为知府,需要足足十六年。
而且作为朝廷的官员,他们本能地想要压制地方官员级别。这样朝廷官员外放地方时,就能担任更好的职位。
所以朱由检在提出举手表决后,反对的朝堂官员没多少。大多对这件事情,默默接受承认。
朱由检随即下令道:
“以后知府的级别,由正四品降为正五品。”
“同知的级别,由正五品降为从五品。”
“现有知府同知,可以加散官或加衔,维持原有品级。”
“布政司属官空缺时,优先由他们转任。”
定下这件事情后,朱由检继续道:
“顺天府正三品府尹、正四品府丞、正五品治中不变。”
“增加的几位同知,级别定为从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