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提前出宫的宫女,要参与女官处组织的相亲会,只有年满二十五岁时,才能辞职返乡。”
这增加了女官处的权力,而且皇后也能通过这些宫女的婚姻,加强在外廷的影响力。
所以周皇后没有因为皇帝没完全答应她的请求而不快,反而很高兴地赞同。
两人说了一会儿话,决定了对女官和宫女的政策,周皇后在皇帝即将离开时,又说道:
“宫女到了年龄出宫,就得补充一些人。”
“陛下要不要采选淑女,给宫里增加一些人?”
“现在后宫的嫔妃多有身孕,陛下要选些人侍寝。”
朱由检听到这番话,心中有些惊讶。
因为他实在没想到,皇后又要主动给他添人。
不过想到王朝用从草原上选来的美人,还有宫中几个怀孕的蒙古嫔妃,他隐隐明白了皇后的想法,觉得皇后是担心草原来的嫔妃抱团,以后让后宫不稳。
所以她这次打算采选淑女,亲自从淑女中选拔,培养自己的嫡系。
对于这点,朱由检没有答应,因为他打算借着放出宫女提高自己的声望,怎么能在这个时候采选淑女?
再加上宫中女官和宫女的编制未定,现在采选淑女,宫里也不一定有位置安置她们。
他决定过几年后再考虑这件事,现在一切求稳:
“女官和宫女今年底放出去一批,今后三年维持这个人数。”
“三年后再放出去一批,按需要采选淑女补上去。”
“这样形成制度,不要随意采选。”
“皇后把这件事记着,现在不要说出去。”
“三年后再让女官处准备,主要从卫所和恒产家庭的良家女子中选取。”
这是他对大明的采选淑女制度,做出的继承和改变。
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外戚乱政,规定天子、亲王的后妃,都要选良家女。不能接受大臣进送,也不能亲近娼妓。
也因为此,除了国初制度未明的时候定下的嫔妃外,大明的嫔妃大多出自小门小户的良家女。周皇后的父亲就曾靠算命谋生,李太后的父亲是个泥瓦匠。
她们出身的家庭都算不上富贵,但是能够迁到京城,也不能说贫困,可以称得上恒产者。
也只有这种不愁吃喝的家庭,才能给女子提供充足的营养,培养出能选入宫的淑女。
朱由检打算把大明塑造成恒产者为主的国度,自然要拉拢恒产者,规定从恒产家庭挑选良家女。
至于卫所,则是他在军队的基本盘,同样也要拉拢。而且卫所世官和军士都有世业田,同样能称得上恒产者。
将来大明的皇后,要从这些家庭选。嫔妃则因为以后要和内藩、外藩联姻,还会有一些出身贵族家庭。
但是为了防止外戚乱政,她们基本是没有机会成为皇后的。甚至朱由检会规定,不许她们的家人在京城常居。避免这些人仗着家族势力,在后宫胡作非为。
这些考量,周皇后自然不知道。她只是对皇帝拒绝采选淑女,感到有些不快。
宫里近期怀孕的蒙古嫔妃已经有三个人,几乎可以肯定诞下庶子。不把她们的气焰打下去,以后她儿子的地位就可能受威胁。
所以她才会挺着大肚子,为皇帝采选淑女侍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