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又收买文官道:
“边疆需要稳定,功臣需要封地。”
“这些都是要考虑的事情,否则众卿身上的爵位,封地从哪里来?”
“相比使用夷人作为国君来说,朕更期望用汉人、华人。”
“希望你们获得封地后推行教化,把夷狄教化为华人。”
这番话既是期盼,也是对他们的承诺。说明恢复故土后,收获有他们的一份。
那些获得爵位的大臣,这下声音更弱了,他们不可能和和自己的利益过不去。
中层官员也同样怀着期盼,希望在将来获得爵位和封地。
很多人开始觉得,平定建虏后恢复故土也未尝不可,他们也能从中分享利益。
如此,反对声音基本被瓦解。朱由检为了鼓励对外开拓、改变文人的观念,又向徐光启道:
“徐学士和泰西传教士交流多,是否知道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
“西班牙本为一小国,历经将近八百年,终于完全收复失地。”
“以此奠定了大国基础,随后在海外打下了大大的殖民地。”
“西班牙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崛起的,对于大明有什么启示,徐学士要和编撰世界史的施学士、李学士一起,写出一篇文章来。”
“大明的士大夫,切不可故步自封,一定要开眼看世界。”
谆谆告诫着这些治理大明的人,朝堂上的臣子大多一头雾水。
就连徐光启,他和传教士的交流大多集中在宗教和文化方面,对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根本没多少了解。
反而是施凤来和李国普,因为奉命编撰《世界编年简史》,收集了一些这方面的消息。但是要说有什么深刻的认识,却是强人所难——
毕竟来大明的泰西人大多是商人和传教士,他们对西班牙的历史,只是大略知道而已。
如今皇帝命令他们书写西班牙崛起的过程,他们才发现对于泰西,了解的只是皮毛而已。
对编撰世界史不怎么上心的施凤来、李国普,暗暗捏了一把冷汗。他们只能庆幸皇帝没有直接问自己,下朝后还有时间了解西班牙的历史。
徐光启同样暗自惭愧,觉得自己对泰西的认识不够深。连皇帝提到的西班牙收复失地,都不怎么了解。
他决定找耶稣会的传教士好好了解一下,看看西班牙如何崛起。
西班牙花费八百年时间方才完全收复失地,其中过程和做法,定然有值得借鉴之处。
但是也有人不以为然,鸿胪寺卿钱龙锡道:
“陛下,西班牙为泰西蛮夷小国,何必如此重视?”
“蛮夷崛起历史,能有什么启示?”
听得朱由检眉头大皱,直接就斥责道:
“所谓闭目塞听、掩耳盗铃,卿等是也!”
“西班牙固然是外夷,但是却从泰西,扩张到吕宋地界。”
“此国已成大明邻国,大明对它有多少了解?”
“难道要等到西班牙等国像倭寇一样从海上入侵,尔等才愿意看一看外界?”
对这些不愿睁眼看世界的臣子大加斥责,并且再次明确,外事归理藩院,剥夺其他臣子在外事上的发言权。
群臣见皇帝大发雷霆,一时噤若寒蝉。
他们先前见皇帝严守华夷大防,还以为皇帝看不起蛮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