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一室本为夏禹、商汤、周文王,后以周文王终服事殷而罢。”
“但朕以为不然,文王实为周朝开创之主,后期得到诸侯拥护和商朝争天下,至少能并列正统,地位与夏禹商汤并列。”
“再加上征伐殷商的武王,西一室当有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四位帝王,作为上古帝王表率。”
这个说法,得到群臣拥护。
因为他们幻想的完美君主,就是周文王。“文”字在谥法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皇帝把周文王重新请回帝王庙,他们当然支持。
禹汤文武这四位上古三代君主,也确实应该放在一起。
确定这点之后,朱由检继续说道:
“又东一室原为周武王、汉光武、唐太宗,又西一室原为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元世祖。”
“后来因唐高祖由太宗得天下,他的祭祀被罢去。元世祖在嘉靖二十四年被迁出,如今再次请入,列入祭祀半华半夷之君的偏殿。”
“朕以为如此分室实在有些混乱,当在又东一室祭祀秦汉君主、又西一室祭祀隋唐宋君。”
“秦始皇、汉高帝、汉武帝、汉光武,除了秦始皇之外,汉朝三帝皆用谥号称呼,放在又东一室。”
“隋高祖、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都用庙号称呼,放在又西一室。”
在增加周文王、秦始皇之外,又增加了汉武帝、隋高祖、唐高祖。
帝王庙正殿中被祭祀的帝王,总数达到了二十位。
群臣有些不解,袁可立道:
“汉武帝以开创天朝功绩入庙,尚且能说过去。”
“隋高祖、唐高祖又有什么功绩,能列入帝王庙正殿?”
“隋朝未能征服高句丽,称不上是天朝。唐高祖以唐太宗得天下,何德何能在正殿被祭祀?”
朱由检仔细解释道:
“隋朝虽然称不上天朝,但是隋高祖恢复汉姓、统一南北,是让中国恢复统一的大功绩。”
“再加上隋高祖有开皇之治的治世之功,他有资格列入正殿祭祀。”
“至于唐高祖,不管怎么说都是唐朝的开国之君。唐朝的各种制度,尤其是投碟自应、定期考试的科举,是在武德年间定下的。”
“他得天下不全靠太宗,足以有正殿祭祀的资格。”
这个解释,结合了如今提倡的华夷大防。隋高祖的功绩,被凸显了出来。这位从普六茹恢复杨姓的君主,得到群臣称赞。
但是唐高祖的功绩,却仍不能服人。因为唐初的制度基本是沿袭隋朝,唐高祖也没在开国时立下什么大功绩。
推崇唐太宗的袁可立,此时就反驳道:
“唐太宗在李靖大破突厥后,曾言‘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
“此虽权宜之计,却让唐高祖不宜列入正殿。”
“按陛下所定的正统观,蛮夷之君不为正统,更何况是向蛮夷称臣的人。”
“只有贞观三年大败突厥后,唐朝方能以正统称之,唐太宗才是真正的开创之君。”
这番话语一出,顿时对唐高祖的地位产生暴击。
群臣很多人赞同此论,强调华夷大防的朱由检,也不得不承认袁可立这个说法的正确:
如果承认对突厥称臣的唐高祖为正统,中国正统君主的地位就低于蛮夷之君,不符合孔子说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所以唐高祖不但没被列入帝王庙正殿,甚至连偏殿都不可以——
因为他当皇帝期间一直向突厥称臣纳贡,根本就不能称为正统之君。
与之相反,唐太宗虽然前期对突厥称臣纳贡,却很快就灭了突厥洗刷耻辱。所以他不但是正统之君,还能凭功绩列入帝王庙正殿。
就连宋高宗,虽然在绍兴和议后向金称臣,却因为此前是独立君主,可以称为正统之君。他的继承人宋孝宗也是如此,在隆兴和议后恢复了独立地位。所以两人能称为一段时间的正统之君。
按照华夷之辨的观点,历代正统帝王和年号,被朱由检和群臣从古到今确定了一遍。所有正统帝王,都被列入帝王庙偏殿祭祀。功绩大者,更是被列入了正殿。(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