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才懒得管!
一时间,坊间舆论,尽是称颂——尤其是年轻一辈的士人,哪怕这次没有考中,也都对赵煦的圣明与英武,歌颂不已。
对年轻人来说,其实今年的科举改革,是非常有利的。
他们还年轻,还能学习、改变。
但老登们嘛……嘿嘿嘿……
如此一来,等于说朝廷扩大了科举录取人数,同时也帮他们淘汰了一大堆的老登。
这一来一去,等于大大增加了他们未来考中的概率!
这不是圣君是什么?
一时间,汴京内外,都是士人的赞美与阿谀之声。
新科进士们,更是立刻就开始写了应制颂恩诗赋。
因为之前,赵煦已经让人在汴京义报上打过样了。
所以,新科进士们心领神会,于是,他们在写给赵煦的诗赋之中,除了歌功颂德外,纷纷表示——官家的恩情,我们永远也还不完!子子孙孙都将永远铭记!
有觉悟的,更是在诗赋之中,表达了诸如:我们将紧密的拱卫在官家周围,就像群星拱卫北辰,我们将坚定不移的跟随官家的意志而行动!
我将无我,不负官家,不负朝廷……这一类的文字。
赵煦看着,欣慰无比!
都是忠臣!
没有奸佞!
众正盈朝啊!
正奏名进士都有这么多人了,特奏名自然也要放水!
四月戊戌(22),赐王邻臣以下八百二十四人特奏名进士出身,诏吏部酌情选用,按名次授假承务郎、三京府学助教、诸州文学助教。
于是,这特奏名进士的头衔,基本等同于报考就送。
赵煦对此,自然是有自己的考量的。
他把特奏名进士,等同于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了。
所以,在公布了特奏名进士录取名单的同时,他还命礼部和吏部联合下了一道榜文——招募愿意前往熙河路、广南西路、安南都护府、梓州路、夔州路、海南路等大宋知名的偏远军州地区,任教的特奏名进士。
不拘名次,不问出身。
只要愿意报名,且能在当地待满三年,考勤无缺,无作奸犯科者。
便可赐同进士出身,且将命吏部依照新科进士进行授官。
顿时,老登们也开心了。
尤其是那些五六十岁,屡试不第的老登们。
还真有不少人,到吏部和礼部去自愿报名,愿意前往偏远军州‘教化百姓’了。
不就是去偏远军州,蛮荒之地,任教三年嘛!
为了一个同进士出身,这点苦,他们还是能吃的!
毕竟,他们中的好多人,奔波一生,不就是为了进士头衔这么个虚名吗?
四月已亥(23),更试今年武举人于集英殿后,录得武学进士三十余人。
这没什么好说的。
因为今年的科举,赵煦折腾的有些过。
所以在武举方面,他没有进行什么调整和改革。
依然沿用的是熙宁年间制定的武举试法的考试方法。
考的并非兵法、谋略,而是骑射、武器使用以及身体素质。
在这方面,谁能拼得过在京禁军呢?
所以,录得的武举进士,有八成都是在京禁军的衙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