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棉纺业做技术储备也已经有将近一整年了,效果非常拔群,等棉花大量收获后,就能立刻加工生产。
他此刻看到的这台大织机,是双人操作、其中一人座式作业的。双人织机有专人投梭和牵引纬线,也就能织出远超传统布匹宽幅的新面料,哪怕多用了一倍人手,但因为宽幅的提升远不止翻倍,综合来说生产效率肯定还是会额外倍增的。
而且赵子称的改良还不仅于此,他还非常注重“不要做重复造车轮的工作”,要尽量利用现有技术,就跟后世那些“工业大摸底”爱好者差不多。
比如,他前世读历史书时就知道,元朝时改良了棉纺织技术的黄道婆,她懂的那些技术也不都是自己想的,只是因为她年轻时逃亡到了海南岛,从当地黎人土人那里学来了比汉人结构更精巧的织机纺机。
古代汉人虽然在大多数时候大多数领域,技术实力都是碾压周边民族的,但周边非汉人偶尔也有一二技术长处能反超汉人,这并不足为怪。
而赵子称既然知道了这种情况,他去年就派了海船,南下探索寻访,一边做生意,一边有针对性地“工业摸底”。虽然北宋末年海南黎人的纺织技术未必有发展到后来南宋末元初那么好,但总归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是如今汉人所不具备的。
赵子称存了博采众长之心,让人到处寻访秘籍,取经互补,也就做出了很多他这个穿越者自己也不了解的细节小改良。
而帮他操办这些事情的,其实正是去年年初他在杭州时收服的那位大富商、杭州海商王承勋。也就是那个原本历史上后来把女儿嫁进宫里给赵构当妃子的海商,如今则是把亲妹妹王氏献给赵子称当侍女,反正他父母都死在了方腊手上,赵子称也算是为他们全家报仇了。
王承勋因为是做惯了海商的,原本就跑过扶桑航线,所以在得了赵子称的命令后,非常注重搜集各种异域技术。比如别看扶桑人的纺织技术绝大部分情况下都远不如汉人,但扶桑人也有一二可取之处是他们自行发展出来的。
比如北宋末年时,扶桑人的西阵织技术,在提花织锦方面,已经有一些独到的工艺,只不过比较难刺探,而且往往只在高端织锦方面有用,对日常贫苦大众的民生没什么用罢了。扶桑人的漆器工艺,也有优于汉人的地方,虽然其他各类器皿基本上都被汉人碾压了。
但能搜集技术总归是好的,赵子称给麾下的海商们都开出了巨大的赏格,只要是能从海外带回一些技术的,能有某些小的方面略微胜过汉人现有技术的,赵子称都会重赏。
那种开明的态度,几乎可以和后世刚登基时一心“师夷长技”的彼得大帝差不多了。
王承勋为代表的海商,在得到了赵子称的赏赐和赏识后,也愈发有动力。在开拓了扶桑的商路后,又不忘进一步开拓和高丽国的商路。
而随着宣和四年夏天的到来,赵子称打造的适航性更好的、八百料新式重型大沙船,也陆续投入了商用。
赵子称先让那些海商们试航、打探,开着这些船把中原的物产卖到扶桑,再从扶桑进口金银转口到高丽进货,购入大批军需物资包括粮食,再转运到登莱。
目前登莱产出的经济作物还没有到大规模收割季,登莱本地的造血能力还不够,所以进货时还要赵子称自己垫资,或是让他心腹的海商们垫资。但只要到了秋天,登莱这边官府组织的大规模棉花种植收获了,之前赊欠的货款就都可以偿清。
更重要的是,王承勋等海商回来的时候,不仅带来了与高丽国贸易所得的货物,还带来了高丽国那边的最新军政情报。
高丽人压根儿没有意识到大宋朝廷已经盯上了他们、开始针对性搜集情报了,所以高丽人的保密意识非常差,甚至还因为宋江的事情,想要主动向大宋朝廷提出一些交涉,希望大宋方面帮忙一起彻查严管。
赵子称这次视察完棉纺工业和造船工业的最新技术进展后,还没过几天,恰好就赶上王承勋初春时去扶桑、高丽绕了一圈的海商船队回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