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安静地留在原地,并没有一丝躁动。
比及天色将晚,眼看天色就要落山。
还是陈登忍不住上前,对诸葛亮说道:
“既然督帅不去请见,便由登冒昧去请。”
诸葛亮喜道:
“若陈征南肯去,再好不过。”
大家都知道李翊的脾气,谁也不想上前打扰。
也就陈登算李翊故旧,等了半日,终于忍不住趋前长揖:
“……翊公雅兴,登冒昧相扰了!”
李翊见是陈登,忍不住笑了,“元龙知我脾性,何须诸多繁琐礼仪?”
陈登指了指身后的一行人。
口中虽不言,但意思很清楚。
大伙儿都站着等你一天了,您这架子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李翊回眸看去,笑道:
“吾早知尔等必来。”
“然东风非求于庙堂,当觅于天地之间。”
赵云惊奇地问道:
“丞相如何知我等欲借东风?”
李翊身旁的关平应声答道:
“曹军用铁索将战船连在一处,自当用火攻破之。”
“然正值秋冬时节,尽吹西北之风。”
“欲要用火,自当求借东风。”
众人一听,无不脸色愕然。
他们所惊讶的,并非是火攻用东风的分析。
而是惊讶于,李翊全天时间都不在前线。
他们都是今天才知道,曹军那边的消息,然后紧急开会的。
结果李翊人跑去乌林了,居然能够比他们先知道曹军那边的消息。
然后进一步预判众人的动作,未免太过可怕。
这种恐惧,难以言说。
就像被人死死地掌控着,不得喘息。
也是在这时,大伙儿才都明白。
李翊看似是退居幕后,可却从未松懈过对前线、对己方阵营人员的监视。
大家的一举一动,李翊都看在眼里,只是没有明说罢了。
可李翊越是不说,才越令人感到害怕。
毕竟,不论是有功还是有过,就怕领导不开言。
有功赏了,大家心里高兴。
有过罚了,大家心里也踏实了。
就怕这种全权监视,却又一言不发的情况。
令人捉摸不透,猜测不明。
诸葛亮见李翊什么都知道了,但还是按照规矩,将自己定下的火攻之策向李翊说明。
又言及东风难求一事,特来寻李相帮助。
李翊听罢,颔首曰,“吾已知之矣!”
众将见此,急忙问道:
“既然丞相已知,想来对此事已是胸有成竹。”
“未知有何妙策,可借得东风?”
李翊翊乃指山林曰:
“吾观此间地理久矣。”
“大江蜿蜒,山势回环,地气蓄而待发。”
“更兼历法推演,阴阳消长,二十日后,必转东南风。”
众人面面相觑,皆心中生疑。
无怪他们诧异,只是觉得以李翊的本领,应该直接设坛求风才是。
如何便直接推演出,二十日后就要吹东南风了?
眼见众人犹疑,李翊乃复取图册示之。
江汉地形,标注了气流走向
历年的冬春风候,皆记录在案。
日月星辰的运行推演,无一不少。
“此非臆测,实乃天地之道也。”
“诸君但备火船,静候天时。”
“破曹之日,指日可待。”
众人其实根本看不懂李翊那些图册,只是见他笃定二十日后会吹东南风,便纷纷拜道:
“李相上通天文,下晓地理,真神人也!”
“我等心服口服。”
“魏军必破,荆州必复,汉室必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