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不辍放牧,商贾不废转运,而府库岁入反增三倍。”
要打败自己的敌人,就得先了解自己的敌人。
这些年,司马懿一直在了解李翊的方方面面。
细致到李翊做事的每一个行动逻辑,他都要去分析解读。
去理解,为什么他要这样做?
然后再举一反三,如果把自己换到他这个位置上,自己又该怎么做?
幽州的经济奇迹,无疑是李翊政治生涯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也是令天下士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一环。
李翊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他的行为逻辑是那么的反常识,可偏偏使得幽州实现了自给自足。
司马懿也好奇,但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选择去鄙夷、质疑。
恨自己的敌人,也要尊重自己的敌人。
司马懿花费大量时间去专研李翊治幽州的思维逻辑。
最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
那就是,商业、手工业与农业是并不冲突的!
长期一来,统治者们都普遍认为人们只要去经商,就会导致耕田的人变少。
而商人又大多精于算计,远不如农民老实听话。
所以统治者们大多选择重农抑商,不太希望商人能够在国家中占据主导地位。
而三国时期,只有诸葛孔明一人想通了这一点。
他就认为商与农两者是并不冲突的。
农业可以促进商业发展,商业也是能够反哺到农业的。
正是因为诸葛亮意识到了这一点,才把蜀锦打造成了世界名牌。
以至于连魏国的官员、甚至包括曹丕在内都穿蜀锦。
而这也为蜀汉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
使得诸葛孔明有大量的本钱去北伐,征伐曹魏。
换作以前,司马懿肯定是不能够想明白其中的关节的。
但通过专研对手,专研幽州的经济奇迹。
使得司马懿改变了原来落后的观点,他认为蜀锦就是魏国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
“哼!”
彭恙冷哼道:
“李翊奸贼,岂可效仿?”
司马懿不以为忤,继续道:
“李翊虽为国贼,然其经济之策,确有可取。”
“幽州本苦寒之地,今却仓廪充实,战马成群。”
“何也?”
他环视众人,声音渐沉:
“因知‘农桑不废,而商贾可兴’之理也!”
秦宓皱眉道:
“蜀地与幽州地域不同,不可类比。”
“虽然不同,但亦有可取之处。”
司马懿提高声调,目光环视殿中众人。
“蜀地山多田少,纵使尽地力之教,岁收不过百万斛。”
“而蜀锦一匹,在江东可易米三十斛!若岁出十万匹。”
“便是三百万斛粮草!”
“且织锦多由妇孺为之,何碍于农耕?”
彭恙讥笑道:
“纵然蜀锦可易三十斛粮米,但只恐江东也未必每年都能够拿出来三百万斛粮草与我们交易蜀锦。”
“何况,哪日魏吴交恶,断绝来往。”
“蜀锦岂非烂在手中?”
此言一出,连司马朗都听不下去了。
彭恙这话,完全是属于抬杠。
司马懿说换三百万斛粮草,那属于是举例。
怎么可能生产出来的十万匹蜀锦,真的全拿去换粮食?
纵然吴人同意,客观条件也不允许呐?
司马懿也不恼,耐心地解释道:
“并非都易粮草,正如臣适才所言。”
“锦可代饷,士卒得锦,转售获利,士气必振。”
“锦可易马,西羌贵锦,可易良马。”
“我蜀地毗邻凉州,两地互市,可弥补蜀地缺马的不足。”
彭恙顿时有些恼羞成怒,叱道:
“此乃诡道!岂是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