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有别,老臣岂敢当此大礼?”
赵云也抱拳道:
“殿下心系陛下,孝心可嘉,末将又怎会介意?”
刘备神色稍霁,但仍严厉说道:
“永儿,治国首重用人。”
“若无这些开国元勋辅佐,何来今日大汉?”
“你身为皇子,更要懂得礼贤下士的道理。”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刘永低头应道。
刘备这才点头,柔声道
“带路吧,朕要看看你的鲁国治理得如何。”
“喏。”
一行人正式进城。
入城途中,刘备故意放慢脚步。
与李翊、赵云并行,而让刘永在前引路。
当日傍晚,鲁王府灯火通明。
刘备端坐正堂,听取刘永及鲁国官员汇报政事。
李翊与赵云分坐两侧,其余官员按品阶大小排列。
“启禀陛下。”
国相诸葛瑾手持笏板出列。
“鲁国五县,去岁共收赋税三十万石,较前年增长两成。”
“开垦荒地五千亩,新增户数八百。”
刘备微微点头,这个政绩还勉强能看。
算是一份及格的答卷吧。
“民生恢复如何?曹贼当年在此屠戮甚重。”
刘备又接着问道。
“回禀父皇。”
刘永抢着答道,“儿臣减免赋税,鼓励农耕,现百姓已基本安居。”
“只是……”
他犹豫片刻,“有些村庄仍十室九空,儿臣已命人招揽流民填补。”
刘备不置可否,转向李翊:
“子玉以为如何?”
李翊沉吟道:
“鲁国地处中原,本应富庶。”
“如今虽见恢复,但距昔日繁荣尚远。”
“尤其……”
他看了刘永一眼,“作为孔子故里,文教之事似乎未见特别建树。”
言外之意,只是对刘永在教育事业方面搞得不好表示不满。
毕竟李翊执政以来,一直在倡导教育,鼓励兴办学校。
为的就是打好民间基础。
命令一下,哪个地方官员不是立马响应朝廷号召?
大肆兴办私塾、学校。
而鲁国这个地方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又有王子坐镇,按理说得到的国家补贴要远比其他郡县要多。
但这里的教育却十分落后。
沿途走来,几乎没看见几所私塾、学校。
刘备眼中精光一闪,沉声道:
“永儿,李相所言极是。”
“鲁地乃圣人之乡,当为天下文教表率。”
“朕观城中书声寥寥,何也?”
刘永额头见汗,支支吾吾答道:
“儿臣……儿臣注重农桑,文教之事确有疏忽。”
“糊涂!”
刘备拍案而起,“农桑固本,文教铸魂!”
“李相在洛阳大兴学校,各州郡纷纷效仿。”
“你这圣人之乡反倒落后,成何体统?!”
堂内鸦雀无声。
平日他们面对刘永时,无不小心翼翼,生怕说错一句话。
但今天见到真龙天子,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威严。
刘永被唬得跪伏在地,顿首道:
“儿臣知错,定当整改。”
刘备环视一眼堂内诸臣,长叹一声,语气稍缓:
“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