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曰:审天下之势而应之,酌民情而为之。”
“富不以养兵,则富无保障。”
“强不以护民,则强无意义。”
“圣天子明鉴万里,必能使二者相得益彰。”
阅卷连经三日,李翊亲自主持。
当他看到这封试卷时,眼前陡然一亮,反复三遍之后。
乃对左右人道:
“此子竟将矛盾二者统一,提出:‘富兵于民,强民以兵’之策,确实有思考。”
“本相一直鼓励学生要多思考,并非死读书,读死书。”
“此子倒是与诸子有所不同。”
正说间,刘备也走了过来。
见李翊神态喜悦,便问李翊什么事这么高兴,是不是为国家发掘了一个新的人才?
李翊便把手上的试卷交给刘备。
刘备接过,览阅,只见试卷上写道:
“臣对:窃闻天子垂问强兵富民孰先,此乃社稷之本也。”
“臣观三汉以来,未有民贫而兵强者,亦未有兵弱而国存者。”
“然审时度势,当以富民为根,强兵为干,二者犹阴阳之相济也。”
“昔管仲治齐,开盐铁之利。”
“仓廪实而后整军旅,遂九合诸侯。”
“勾践复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乃能雪耻吴门。”
“今陛下新承大统,中国疲弊。”
“若遽求扩军备武,犹涸泽而渔,非长治久安之道。”
“当仿文景之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使百姓戴陛下如日月,则兵源自广,粮秣自足。”
“然富民非废武备也。”
“昔始皇穷兵黩武而失其民,刘表坐保江汉而丧其土。”
“臣谓宜分三等治之:”
“于荆州故地,民富而敌近,当寓兵于农,修械屯田。”
“于江南新附,地僻而民疲,宜减戍卒,兴水利。”
“于汉中前线,则用李相“十二更代”之法,兵不疲而民不乏。”
“至若统一大计,当效陶朱公之智。”
“以商贾通陇右骏马,中原盐糖换南中铜铁。”
“则民富而兵械精。”
“待三仓粟满,五营械足。”
“乃命一上将军出关中,陛下自将出宛洛。”
“则中原士民必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矣。”
“臣谨对:富民者,种谷也。”
“强兵者,收获也。”
“不种而求获,虽神农不能。”
“愿陛下深植富民之根,待时而动。”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刘备看罢,亦是啧啧称奇。
知道为什么李翊为欣赏这一篇试卷了。
不单单只是文笔好,引用了大量典故。
更重要的是,此子针砭时弊,一直在关注着国家大事。
甚至国家的每一条政策,他都一直在关注着。
所以才能在考题中应答如流。
过于国家政策的把握,既是态度问题,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政治敏锐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李翊一直都很看重这一点。
也难怪再发掘此子后,他会如此兴奋。
“此子可堪为状元否?”
刘备问李翊道。
李翊笑道:
“陛下心中已如明镜,又何必在拷问在下呢?”
二人相视一笑。
随后,
刘备提起笔墨,在试卷上批注了这一行字:
章武十年,殿试甲等第一名姜维。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机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