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神色平静,唯眸光灼灼,似有烈火在内里燃烧。
其后董允温文尔雅,面带谦和微笑,不时向两侧百姓拱手致意。
“看见没,咱名门出身的人,就是温文尔雅!”
有富家子弟得意笑道。
“嘿,再怎么厉害,也没见他殿试拿第一啊。”
“诶你!!”
富家公子被怼的哑口无言。
而第三名的州泰则是年纪稍长。
他面容刚毅,龙行虎步,自有一番气度。
“看!那就是姜维!”
“此子好生年轻,真是了不得啊,祖坟冒青烟了!”
“听说这姜维父亲早逝,全靠母亲织席抚养成人呢!”
“寒门出贵子,真乃当世佳话!”
三甲行过,人群却久久不散,仍在热议这开天辟地头一遭的科举取士。
“明年俺也要让娃儿读书去!”
“寒门真能出贵子啊!”
“陛下圣明!李相爷英明!”
金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三个名字仿佛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汉室三兴,不仅兴于疆土一统,更兴于人才辈出。
而这,才只是刚刚开始。
……
皇宫内殿,金碧辉煌。
刘备端坐皇位上,身着十二章纹衮服,头戴十二旒冕冠。
虽两鬓已染霜华,但目光如炬,不怒自威。
李翊紫袍玉带,侍立御阶之下,气度沉凝。
殿中铜漏滴答,香烟袅袅。
忽听内侍高声唱道:
“宣三甲进士觐见——”
殿门徐徐开启,三道青衫身影逆光而入。
姜维为首,董允、州泰稍后半步。
三人步履沉稳,衣袂轻扬。
至御前九步,齐整跪拜,行三拜九叩大礼。
“臣等叩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备目光掠过三人,最终停在姜维身上。
但见这青年虽略显清瘦,却眉目疏朗。
脊梁笔挺,自有一番嶙峋气度。
“平身。”
刘备温声道,待三人起身,又特意问姜维。
“朕观卿籍贯,乃是天水冀城人。”
“家中尚有何人?”
姜维躬身再拜,略带陇西口音的回答在殿中回荡。
“回陛下,臣幼年失怙,全赖母亲织席贩履抚养成人。”
“母亲白日市集贩席,夜间灯下织履。”
“十指皆裂,方供得臣读书识字。”
言至此,声微哽咽,“今蒙圣恩得中状元,实乃家门之幸。”
刘备闻言动容,不觉前倾身躯:
“……孝子出忠臣。”
“朕即刻遣羽林卫迎令堂入京,赐宅永宁坊,颐养天年。”
姜维伏地谢恩,额触金砖:
“陛下厚恩,臣虽肝脑涂地,无以报万一。”
抬头时,眼眶已红,却强忍着不让泪落下。
刘备颔首,目光转向董允。
但见这青年文质彬彬,气度儒雅,便问道:
“朕闻休昭善文,今以科举为题。”
“卿以为此制于国何如?”
董允略作思索,从容应答:
“科举之制,上合尧舜选贤之旨,下应孔孟有教无类之言。”
“昔察举之制,为门阀所垄断。”
“故有‘举茂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之讥。”
“今科举之试,向寒门而敞开。”
“遂使‘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天下英才尽入彀中,实乃国之良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