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掌管的京军,主要就是长安及三辅地区。
其职能就是护卫西都长安,拱卫皇室宗庙。
未央宫西暖阁内炭火愈旺,却压不住满堂公卿额间细汗。
李翊方才提出的七大军区制,引得四座骇然。
关羽丹凤眼骤睁,他伸手捋着长髯:
“……翊公此议,虽解燃眉之急,却恐养虎为患!”
“昔后汉州牧之乱,皆因地方兵权过重。”
“若都督大权独揽,他日朝廷有变,岂非重现战国割据之祸?”
张飞虬髯抖动,瓮声道:
“……二哥所言极是!”
“俺虽粗莽,也知边将拥兵之害!”
“似这般划分军区,我京师强势,尚可加以制衡。”
“若是朝野震荡,将为之奈何。”
李翊闻言,不慌不忙,执笔毫在舆图上勾画。
又将笔锋一折,分作两段:
“……云长所虑极是。”
“故都督之制,当如放鸢——”
“纵其翱翔,线握中枢。”
遂命侍从展开七卷章程。
“以监军御史直奏中枢。”
又展次卷,“每军设监军使,持铜鱼符。”
“军饷粮草皆需双符契合。”
“监军密奏直达天听,都督不得预闻。”
令人意外的是,李翊制衡都督搞得是监军制。
而并不是采取轮换制。
即当几年的河北都督,然后又跑去当江南都督。
李翊是反对这种做法的,
因为他认为这样搞,很容易形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情况。
这会极大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人迹关系本来就需要一点点建立和积累。
如果就为了防止地方将领拥兵自重,通过大量轮换,来防止其积累人脉。
这样当然可以极大程度限制割据,但毫无疑问会削弱军队战斗力。
故对此,李翊选择的还是设立监军,加以监督更好。
陈登忽插言:
“若监军与都督勾结?”
李翊笑示第三卷:
“虎符调兵,过千即需洛阳金符。”
“昔周亚夫细柳营故事,诸公当知。”
关羽颔首,又问:
“然若遇边关紧急,岂不误事?”
“故设急变条款。”
李翊指绢书小注,“倘遇鲜卑破关等急情,可先调兵。”
“但需三日內八百里加急请符。”
赵云似有所悟,又问:
“若都督反叛,家属在京岂不遭殃?”
李翊神色转厉:
“正欲如此!都督家眷皆居洛阳永宁里,由羽林卫‘护卫’。”
“另则……”
他翻出一卷账本。
“此乃各军三年粮饷预算,分文皆由大司农直拨。”
赵云蹙眉:
“若遇战事延长?”
“故设屯田补给的。”
李翊展开末卷,“各军许垦荒田千顷,所产仅补日常耗用。”
“大战军需,仍赖中枢输送。”
满堂寂然中,陈登忽抚髯大笑,好似明白了李翊安排的妙处。
“妙哉!如此一来,纵使都督有反心。”
“无兵符不能调兵,无粮饷不能养士。”
“无根基不能聚民,家眷更捏在朝廷手中!”
说着,又话锋一转,正色道:
“然三者还需制约——”
“刺史掌民,太守理政,都督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