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理从袖中取出一卷帛书。
“这是岳父大人的密信,言朝廷今岁欲减诸侯俸禄。”
“若见越地富庶,户部必先克减粮饷。”
他展开舆图,指尖点向山南新垦区。
“唯有让父皇知我越民食不果腹,那千顷新田才免于赋税。”
李翊主政时,是提出了要扶贫的政策的。
把那些贫困的郡县,尽量带富起来,好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这就使得许多贫困的郡县,有大量政策扶持与资源倾斜。
比如徭役更轻,赋税更少。
国家补助的种子、耕牛相对也会更多。
李翊的扶贫政策,不论是出发点,还是唯结果论无疑都是向好的。
但这世间从来就没有完美的政策。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有的地方官员当然也会借此钻空子。
刘理年岁虽小,却亲身经历了国家一系列的地方治理。
所以他也知道,李翊的“扶贫”政策是有漏洞可以钻的。
当然,钻漏洞也不是他一个人钻。
是地方许多郡县都要钻。
但这并不能说明李翊的政策就不好,就是错的。
还是那句话,
上位者,永远是从国家宏观角度去思考问题。
就类似p社玩家,只要能让国家整体上富强起来。
中间的细节过程,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其实李翊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因为他认为,不论是经商也好,治国也好,都应该懂得“让利”。
人们只有在面对利益时,才会努力干活。
至于谁能够抓住机会,把握住时代风口,成为政策的既得利益者。
那就看个人的本事了。
既然李翊默许了这种行为,那刘理自然没有不受的道理。
况且他也确实是合情合理的接受朝廷补助。
毕竟越国确实相当落后,虽然有些县乡的农事已经得到了发展。
但密集的山林,沼泽,依然是制约越国发展的一项重大因素。
……
仲夏的东海之滨,咸风裹挟着象牙与胡椒的异香扑面而来。
吴王刘永与相国诸葛瑾立于新建的望海楼顶层,俯瞰着绵延十里的刺桐港。
但见艨艟巨舰如群鲸聚首,波斯琉璃瓦在烈日下折射出炫目光斑。
相比于东汉和西汉,刘备所建立的齐汉并不是一个重农抑商的国家。
这当然是受李翊的影响。
李翊高度重视商业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
尽管现在航海、医疗事业都还不算发达。
汉朝人几乎只能跟南亚、东南亚商人做生意。
但李翊认为这依然是一条不能够放弃的重要商路。
因为做生意,没有人能够做赢中国人。
中国人靠着特殊的地理环境,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
使得他们十分“卷”,从古卷到今。
通过贸易逆差,可以使得海外大量的奇珍异宝流入中土。
所以,
濒临沿海,且造船业基础雄厚的吴国,便吃到了时代的红利。
海外贸易相当繁盛。
这也使得即便获得巨额补助的越国,这两年跟吴国的贫富差距依然拉开的很大。
“今岁岁入预计将翻三番。”
诸葛瑾展开紫檀算盘,玉珠轻响间报出数字。
“去岁仅市舶税便收珊瑚币五十万贯。”
他指向港中最大的一艘双桅帆船。
“此天竺商船载来的金刚石,可抵荆州半年粮赋。”
刘永立于港口的望海楼上,凭栏远眺。
时值夏末,海风裹挟着咸腥气息扑面而来。
港中千帆林立,番邦商船与中土货舶交错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