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的喝令声在山谷间回荡。
刘永也积极参与训练,虽然起初笨手笨脚。
但在姜维耐心指导下,渐渐掌握了要领。
这日训练间隙,刘永擦着汗问姜维:
“将军,李相当年真的带兵飞渡了虎牢关?”
姜维眼中露出敬佩之色:
“……千真万确。”
“据当年虎牢关守将自以为天险可恃,不料李相组建了一支敢死队趁夜攀上绝,一举破关。”
“此战之后,‘飞将军’之名也传遍天下。”
刘永感叹:
“若孤也能如此该多好……”
姜维正色道:
“殿下这些日子的进步,众将士都看在眼里。”
“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除了攀援训练,粮草准备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诸葛亮亲自设计了一种特制干粮——
将粟米炒熟磨粉,混合盐巴、肉干末,压实成块。
这种干粮不易腐坏,携带方便,一块可抵一日之食。
“每人携带二十日份干粮,务必心保管。”
姜维在检查粮草时再三嘱咐。
武器方面,也做了特殊准备。
长兵器多数留下,代之以短刀、弩箭等便于山地作战的装备。
工兵则准备了大量的绳索、钩爪等攀援工具。
这日,魏延来找姜维,脸色不豫:
“伯约,为何不让某参与此战?”
“……这,这是丞相吩咐的。”
计划毕竟是魏延提出的,但执行人诸葛亮却交给了姜维。
姜维对此还是有歉疚的。
魏延面色不豫,大声道:
“计划是某提出来的,丞相却不愿委我以重任。”
“何以如此厚此薄彼耶?”
姜维只得请魏延入帐,耐心解释:
“文长勇冠三军,本是最佳人选。”
“然丞相考虑到偷渡阴平需要极强的凝聚力,文长性子刚直,恐与将士们相处不谐。”
魏延怒道:
“某待士卒如手足,何来不谐之?”
“若论资历老,某早在荆州之时便追随陛下。”
“汝乃后进生,依靠着李相爷的科举改革才得以崭露头角。”
“如若不然,汝不过天水一牧马少年耳。”
虽然常东汉的士人鄙视圈非常严重,但军功阶级也同样如此。
士人鄙视圈主要是地域起事
比如河北士人看不起河南士人,河南士人看不起江淮士人。
而军功阶层的鄙视圈,主要有两个鄙视点。
一点是背景。
军功阶层其实非常看重出身背景。
比如马超,他祖上就是伏波将军马援。
因为这一点,即便是关羽都对马超比较敬重。
还专门提到马超是“屡世公侯”,即在关羽看来,屡世公侯也能算作他个人一个优点。
这主要因为当时比较在乎“光宗耀祖”,祖上阔过也是优点。
另一点则是资历。
资历老的人,往往看不起新人。
所以新人加入,需要尊重老前辈,这是潜规则。
魏延资历毫无疑问是比姜维要老的,轻视姜维也很正常
姜维慨叹道:
“文长善待士卒不假,然与同僚多有不睦。”
“阴平道上,生死与共,更需要上下同心啊。”
魏延沉默良久,终于长叹一声:
“某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