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只采收了一小部分,第二天大家继续,一周的时间就采收回来了2000斤野生黄精。
【采摘野生黄精,点数+2000,总点数:745078点。】
接下来,由方唯对黄精进行了炮制,然后和大哥一起拿到收购站卖了。
一共收入了2800元,方平拿了1000元,方唯随后把1800元给了盘莲花,让她收起来。
其他还有一些药材也可以采收,不过时间上来不及了,只能等到农闲时节再说。
二队迎来了忙碌的秋收,和往常一样,男女老少齐上阵,就连涛涛和婷婷都不例外。
大队小学放了假,蔡晓萍和铁燕玲带着孩子们也要安参加集体劳动。
关老爷子是可以不用参加劳动的,不过他在家闲不住,就去了队部那边帮忙。
这几天割禾,队里又准备了大锅饭,包括了一天三顿。
郑先发和陈麻子分头带着工作组下到了各个生产队,下塘大队是由郑先发负责的,他这几天都在12个生产队来回奔波。
由于打稻机很实用,秋收之前队里又增添了4台打稻机,收割效率进一步提高。
也就是现在买不到联合收割机,否则的话,方唯都会存钱购买的。
工具是人类进步的重要一环,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当然要学会利用工具。
忙忙碌碌的秋收工作终于结束了,稻子经过脱粒、晾晒之后归入了谷仓。
统计数据也很快出来,400亩【南光二号】稻种,总产量为44万斤,平均亩产1100斤。
50亩【南光三号】稻种,总产量71000斤,平均亩产1420斤。
【采收农作物,点数+440000】
【采收农作物,点数+71000】
【总点数:1256078点。】
【请注意,当前被命名为“南光三号”的杂交水稻,即将达到产量上限,其亩产上限为1400斤-1450斤。】
系统提示了【南光三号】的产量上限,极限为亩产1450斤,应该在下一季就能达到。
届时,又一个新品种的杂交水稻的定型产品会问世,将颠覆人们对于水稻亩产的固有认识,极大的提高粮食的产量。
这一次【南光三号】的试验数据没有公布,方唯在育种小组下达了封口令。
暂时还不需要把这个成果拿出来,【南光二号】还没有全面推广呢,他并不急于推出新成果。
随后,方唯以二队的名义向公社进行了汇报,并准备开启稻种换购。
“郑主任,我们这一季培育的【南光二号】稻种,能足额供应全公社各个生产队。
这样一来,咱们公社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育种基地,社员们收入肯定会大幅的提高。”
努力了这么些年,二队才有能力足额供应全公社的稻种。
公社的各个生产队(除了二队),在未来就会成为【南光二号】次一级稻种的供应者,即便是按照1比5的换购比例,每个生产队的收益折合成稻谷,都在200万斤以上。
当然,大家只能换购不超过两成的稻谷,其他的部分还是要用现金结算。
二队的收益是其他生产队的两倍,毕竟是定型稻种的提供者,这其中存在很高的技术门槛,有一些溢价也很正常。
接下来,由公社牵头,以大队为单位前来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