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招工回城基本上停滞,一些有想法的知青去了竹器厂和五金厂,还有一些扎根农林生产一线,已经成为了队里的中坚力量。
队里的政策是结婚就给分房,无论是知青和本地人结婚还是知青之间互相结合,都符合这条政策。
知青新民居工程竣工后,还有不少空置的房屋,就是给年轻人准备的。如果以后房屋不够分了,队里还会投入资金进行小规模的修建。
“方支书,实际上我们慢慢也想通了,回城又怎么样?要是没有好工作,收入还远远比不上在队里,那么我宁可呆在这边。”
过年的时候,方唯给队里所有的知青都批了探亲假,让他们回家去和亲人团聚。
去年队里的分红创了记录,平均每个人能拿到1200元现金,哪一个知青回家不是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
别的地方的知青之所以闹着要回城,那是因为当地的生活条件太艰苦了,甚至连基本的饮食住房和医疗需求都无法满足。
而下塘大队恰恰相反,除了基础设施没法和城市比,人均收入、生活水平、幸福感可一点都不比城里差。
比如像之前招工去了矿场的知青,就很后悔。整天呆在荒山野岭不说,工作强度很大还有一定的危险性,真不如呆在下塘大队的时候。
好与不好都是比较出来的,通过春节的探亲,很多知青反而没那么想回去了。
“你们不用多想,要不了一两年大家都能回城,我就怕到时候你们当中的有些人不愿意回去。其实呆在农村也没什么不好,关键是队里的经济能搞上去,让大家都得到实惠。”
方唯感到很欣慰,目前唯一的不稳定因素就是这帮知青,只要他们能稳定下来,队里就不会出现什么乱子。
还有,有些知青都老大不小了,也都在知青里找了伴儿。甚至有些知青的孩子都老大了,居然还没有领结婚证。
方唯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反正在队里上托儿所和小学不受影响,上中学肯定就会有麻烦。
这事儿他只能交给妇女主任去做女知青的工作,效果怎么样不必在意,反正距离知青大规模回城也没多长时间了。
晚上。
于浩两口子带着孩子来方唯家里吃饭,关崇阳和孙道人也来了。
说到知青的事儿,于浩有自己的想法:
“我不走了,现在的政策会越来越好,我就呆在竹器厂做事,肯定比回城进厂当工人赚得多。”
“问题不在你,在孩子身上,城里和农村最大的差别在生活的便利性、人生机会、教育医疗等等。这事儿还是要慎重,户口落到城里你还不是一样可以在竹器厂干?”
梁雪琴有自己的想法,头两年她还生了二胎,现在所有的心思几乎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
方唯笑而不语,这事儿他不好发表意见,只能让人家两口子去做决定。户口这玩意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不重要,关键看你的户口在哪里。
当然,从现实的角度出发,他还是觉得梁雪琴是对的。
于浩面对婆娘明显没什么底气,不敢和对方争论便很生硬的转移了话题。
夜里。
盘莲花趴在方唯的耳边问道:“三哥,你有没有想过咱们两个孩子的前途?”
她之所以会这么说,就是受到了梁雪琴那番话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