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阿姨微微点头,开始收拾碗筷。她的动作依然利落,但肩膀似乎放松了许多。
从那天起,林太太和赵阿姨之间达成了一种微妙的默契。午餐时,如果是剩菜,林太太会自己热来吃,而赵阿姨则简单地炒一两个菜。有时,林太太也会尝一尝赵阿姨的手艺,称赞几句。她们不再一起吃饭,但关系反而缓和了许多。
有一天,林太太无意中听到赵阿姨和小辉的对话。
“赵阿姨,你为什么总是把自己关在厨房里吃饭啊?”小辉好奇地问。
“这是规矩,”赵阿姨温和地回答,“保姆不该和主家同桌吃饭。”
“可我觉得没关系啊,”小辉说,“你做的饭那么好吃,应该跟我们一起吃才对。”
赵阿姨笑了:“你有这个心,阿姨就很高兴了。”
林太太站在门外,心里泛起一丝愧疚。她开始明白,赵阿姨的“玻璃心”背后,是强烈的自尊和对职业界限的清晰认知。在这个城市里,有无数像赵阿姨这样的保姆,她们从农村来到城市,在别人的家庭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既要维护尊严,又要适应现代家庭的种种要求。
一个月后,赵阿姨的儿子结婚,她请了三天假回老家参加婚礼。回来时,她带了一大包家乡特产,还有一盒喜糖。
“这是我儿媳特意准备的,说是感谢主家对我的照顾。”赵阿姨把喜糖递给林太太。
林太太接过喜糖,心里暖暖的。她注意到赵阿姨手腕上戴着一只崭新的银镯子,在阳光下闪着温润的光泽。
“新买的镯子?很漂亮。”林太太称赞道。
赵阿姨摸了摸镯子,脸上浮现出难得的柔和:“儿媳妇送的。她说我做保姆辛苦,这是她的一点心意。”
那一刻,林太太突然意识到,赵阿姨不仅仅是她家的保姆,更是一个有自己生活和尊严的人。她在厨房与餐桌之间划下的那条线,不是矫情,而是她对自我价值的坚守。
晚上,林太太对丈夫说:“我想给赵阿姨涨点工资。”
“怎么突然这么想?”林先生有些意外。
“因为她值得。”林太太说,“一个好保姆,不仅要有技能,更要有尊严。而有尊严的保姆,才会真正把这个家放在心上。”
第二天,当林太太把这个决定告诉赵阿姨时,赵阿姨只是平静地点点头:“谢谢林太太。”
没有过多的感激涕零,也没有虚伪的推辞,就像接受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然后,她转身回到厨房,开始准备午餐。刀落在案板上的声音依然清脆而有节奏,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尊严与妥协、边界与理解的故事。
林太太站在厨房门口,看着赵阿姨忙碌的背影,突然觉得,那些曾经让她耿耿于怀的原则和界限,其实都是生活中最真实的部分。在这个充斥着交易与计算的都市里,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
饺子也好,炒菜也罢,不过是餐桌上的选择。而在这选择背后,是两个女人在不同人生轨迹上,终于找到的相互理解与尊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