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负责新军的后勤运输,确保粮草辎重能够源源不断地供应前线,又得肩负起修筑水泥路的艰巨任务。
新军士卒们则摆出严阵以待的作战姿态。
一边在不断地演练战术,一边稳步向前推进。
行军途中,他们还得分出心神,时刻警惕着四周,谨防女真各部落如鬼魅般突然杀出,袭击那些埋头修路的民工。
这诸多难处,便是之前新军将领们叫苦连天的根由。
要知道,大明此番劳师远征,后勤运输线仿若一条纤细却又命脉攸关的丝线,绵延千里,漫长无尽。
其间需要防护的要害之地数不胜数。
女真部落的袭击骚扰战术,仿佛恼人的蚊蝇,时不时叮上一口,着实给明军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令他们防不胜防。
然而,随着女真各部如潮水般掀起投降的汹涌浪潮,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本忙碌于修路的大明民工,肩头重担骤减,不再修路,仅仅承担运输粮食这一相对轻松的任务。
修路的浩大工程,则全盘转移到了那些新近投降的女真部落民众身上。
大明这边,眼见局势变化,顺势而为,当机立断加大了宣传的火力。
使者们奔走于各个女真部落之间,声情并茂地反复宣讲修路将会给女真带来的诸多好处。
他们激昂地演讲,这条通向大明的路,未来将是一条通往繁荣富裕的金光大道。
只要路通了,大明的恩泽将会如春雨润物,源源不断地带来金钱与粮食,滋养这片贫瘠的土地。
事实上,至少在现阶段,大明也的确是言出必行,毫不含糊。
大明的民工驱赶着马车,沿着新修好的水泥路辚辚而行。
车上满载着的,是如小山般堆积的粮食,将之地运往女真之地。
东北大地,素以苦寒著称。
女真的民众,相较于大明的百姓,生活困苦程度更甚。
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与饥饿作斗争。
肚子常常饿得咕咕叫,难以填饱。
况且,女真尚处于极其野蛮落后的奴隶社会。
上层权贵对底层民众的剥削,相较大明而言要残酷得多,底层民众,生活自然更艰难。
故而,当女真民众惊喜地发现,只要投身修路,便能换来一顿饱饭时,他们的眼中瞬间燃起了狂热的火焰,一个个饿狼扑食般疯狂投入其中。
要知道,征发大明百姓来修路,许多百姓心中是不太情愿的。
一则离家万里,在这异乡之地,吃苦受累自是不必说。
即便能勉强吃饱饭,可睡觉的环境与条件,却简陋得令人心酸。
临时搭建的居所,不过是能勉强遮风挡雨的草棚,四处漏风,夜里常常冻得人瑟瑟发抖。
另一方面,战争的阴霾,始终笼罩在上空。
虽说新军战力超凡,每次都能护得他们周全。
可那突如其来的敌袭,以及随之而来的慌乱,却如影随形,令他们受不了不少惊吓。
所以,大明百姓心中对给女真三部修路一事,抵触情绪极大。
但女真部落的人却截然不同。
修路能填饱肚子,仅此一条,对于那些在饥饿线上苦苦挣扎的女真民众而言,吸引力便远超大明百姓。
毕竟,在朱允熥的精心治理下,大明的土地上,百姓基本上已告别了食不果腹的日子,温饱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