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让他们加以选种,精心培育,甘薯和土豆亩产数千斤,绝非虚言!”
那些新大陆的土著,生活于资源丰饶之地,狩猎与粗放农耕足以果腹,无需如中原百姓般殚精竭虑地钻研农事。
然而,这份“富足”却成了他们的桎梏,囿于资源诅咒,文明停滞不前。
甘薯与土豆在彼处未得精心培育,品种粗劣,产量有限。
而今,这些作物漂洋过海,落根于华夏沃土,即将迎来新生。
朱允熥深信,以大明现在的农业技术水平,定能将这些作物改良至极致。
亩产几千斤肯定不是问题。
不过,朱允熥也很清楚,它们是上天恩赐的瑰宝,亦是魔鬼的诅咒。
甘薯与土豆的高产,使华夏沃土得以养育数倍于昔日的人口。
田野间作物丰茂,乍看一片盛景。
然而,这繁荣背后却暗藏严重的危机。
骤增的人口如潮水般吞噬着山川林木、矿藏水源。
掠夺的脚步远超这片土地的承受极限。
在真实的历史上,甘薯和土豆引入华夏,也同时伴随着人口的激增,而且是极低质量的人口增长。
老百姓的日子非但未见改善,反而日渐困顿。
过得一天不如一天,每况愈下。
除了极少数权势显赫的贵胄,大多数人挣扎于贫困的泥沼,艰难度日。
若非工业革命的火种点燃,若非现代文明的曙光降临,这场由甘薯与土豆引发的汹涌人口浪潮,或将酿成灭顶之灾。
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森林退化、河湖干涸,说不定得重演复活节岛的悲剧。
资源耗尽,文明凋零。
尽管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工业革命的发生,而最终避免了这一幕。
但人口和资源,始终在后世很长一段时间内,困扰着华夏大地。
花了很多年的时候,才慢慢解决。
不过,现在的情况不一样。
如今大明的人口其实并不多。
人口和资源的矛盾还没有那么尖锐。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切会改变。
但朱允熥早就做了布置,开始了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使山川重披绿装,江河再焕生机。
更别说,他手中还握着“科学”这张王牌。
蒸汽机早已问世,蒸汽机船和蒸汽机船都造出来了,工业革命已然在事实上启动,并在他的布置下,以越来越快速度推进。
老朱凝视着他,听他言辞铿锵,条理分明地阐述,心中的疑虑也云雾消散,眉头舒展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