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矿产开采所伴随的重金属污染,一旦蔓延开来,轻则水土受损,重则生灵涂炭,后果极其严重。
要实现这样的战略,首要之务,便是大规模发展海运体系。
而这首先取决于造船能力的提升。
如今大明的造船业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每一年建造的船只数量,几乎是前一年的数倍之多,增长速度之迅猛,令人瞠目结舌。
曾几何时,金陵造船厂是大明最大的造船基地,技艺精湛,设备先进,人才济济。
可随着造船业的发展,如今已有数个新兴船厂在规模上远超金陵的造船厂。
毕竟,金陵地处内陆,虽临大江,却无海岸线。
而海船体型巨大、吃水极深,建造过程对泊位、水道乃至物流需求皆极高,造船的工厂自然更适合设立于海滨。
这并不是说,金陵造船厂的造船能力下降了。
相反,现在金陵造船厂所造的船,也是以前的几倍。
只是沿海的新型造船厂太强了,才将金陵造船厂给比下。
仅有强大的海运能力还远远不够。
海外货物到达海港之后,若无法迅速高效地运送至内地各省各地,亦是徒然。
因此,陆路运输网络的建设亦同样不可或缺。
公路的修建已取得长足进展,水泥道路纵横交错,连通南北。
但即便马车得以多次改良,在尚未发明内燃机、无法大规模制造汽车的当下,其运输能力终究严重受限。
在农耕时代,物资流通有限,交通需求相对低下,勉强还能应付。
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物流量日益暴增,传统运输方式已是极度力不从心。
在以往农业社会,将数百万石粮食自南而北转运,便需调动浩大的船队、车队,以及无数人力,才能勉强完成这一项巨大的工程。
而今,光是煤炭一项,每年所需调运之量便已不是百万石的量级,而是以百万吨、千万吨,未来还会更多,达到亿吨级,十亿吨级!
其余如铁矿、铜矿、机械零件、纺织品等更是浩如烟海。
物资运输的需求,已较以往提升十倍、百倍,甚至千倍。
若仍依赖马车,纵使有良驹千万匹,也难以支撑如此庞大的运力。
可以说,交通运输体系的现代化,已成为大明迈入真正工业文明的关键一步。
内燃机的研发,自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更何况,眼下连石油的开采与精炼体系尚未真正建立,相关技术仍处在探索阶段。
在这一背景下,若想提升国内的交通运输效率,便唯有寄望于铁路建设。
那条最早动工的铁路环线,如今已经初具雏形。
虽尚未全线贯通,但若干关键路段已实现试运行,蒸汽列车时有穿梭,轰鸣声响彻原野,令人心潮澎湃。